《风景-山水-风景》姚钟华个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艺术表达”分享座谈会在昆举行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陈大衡 何雨珍 文 张永强 图)6月10日,由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指导,昆明当代美术馆(CGK)主办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艺术表达”分享座谈会在公园1903凯旋门昆明当代美术馆(CGK)八楼展厅举办。

(中国著名艺术家姚钟华)

座谈会邀请了中国著名艺术家、云南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姚钟华、云南著名摄影家李季与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聂荣庆。座谈会在姚钟华与聂荣庆的致辞中拉开序幕,姚钟华在致辞中提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之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因为人类文化是从人类社会活动中凝练出来的”,并提到他个人写生经历中所体验到的名山胜川。

昆明当代美术馆副馆长谢飞为活动嘉宾带来《风景-山水-风景》姚钟华个展的现场讲解。在谢飞先生的讲解中,聚焦于姚钟华的风景山水创作,以中西文化相融贯通的视角去思考风景山水创作,回归到对绘画本体语言和艺术本质的追问与探索。

(昆明当代美术馆副馆长谢飞为到场嘉宾讲解)

在本次座谈会上,姚钟华针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文明的推动进行分析。第一是从药材与食物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开发。以《本草纲目》为例,认为中国古代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是具有丰富性与历史性的;第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以人类对自然崇拜角度切入,万物有灵论、图腾文化和原始拜物教等原始宗教的出现,都能反映出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此同时,自然环境在经过人类社会活动的折射下,形成了人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复合体。《山海经》里的“生物”就说明了神话与自然环境的美妙结合。以上两个例子,都代表了人类从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下引申出来的智慧与思考。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为艺术表达提供了创作源泉。从绘制植物上看,在云南著名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科学性与艺术审美性,在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子中能看见客观形象经意象处理,最终通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

李季分享了摄影工作中关于自然与人的所见所闻。并在讲解中谈到当下对文明的定义应该是“人类应该尊重各种生命的存在,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李季在摄影工作中极力尊重野生动物的生活,他也用实际行动来号召社会尊重大自然。


(云南著名摄影家李季)

最后,聂荣庆在座谈会上提到艺术的定义逐渐扩大,并发现艺术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大自然。这一视角融合了情感体验与科学研究,并给观众带来灵魂层面的感动。

(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聂荣庆)

座谈会最后,现场嘉宾踊跃提出问题,在交流互动中将本场活动带向高潮,也为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