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朱正 文)6月13日,普洱市2021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非遗传承下的文创产品”主题圆桌论坛在景素·普洱茶府举行。现场嘉宾围绕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非遗传承下的文创产品如何创新和发展等话题发表建议,为非遗的生活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普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26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哈尼族服饰、佤族织锦、绝版木刻、传统土陶制作技艺、彝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中,普洱结合本地特色,推出了民族服饰、绝版木刻明信片、木雕、黑古陶等非遗文创产品。
(传统土陶 朱正 摄)
(佤族织锦 朱正 摄)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叶园在论坛中表示,“普洱拥有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遗传承下的文创产品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需要政府部门和致力于文创发展的企业共同来推动,为非遗传承人搭建桥梁,让非遗不仅‘活起来’还要‘活得好’,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使非遗能够活态地传承下去。”
(普洱日报 图)
如何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景素无疑为这个难题提供了参考案例。景素选择镇沅黑古陶为源,通过技术突破、产品场景化设计、感官提升,实现黑陶茶器化,创新出普洱黑陶系列文创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景素成为了普洱非遗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的一盏灯、一团火,在非遗的传承之路上发光、发热。
(镇沅黑古陶)
非遗和文创是源头和流水的关系,保留的是传统技艺、文化根源,创新的是具有在地性、当代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刘慈欣在《三体》中写到:“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人类社会历经千年,留下了太多珍贵的礼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最有价值的宝藏之一。此次圆桌论坛,为普洱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明了一个可供前进的方向。
景素·普洱茶府供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