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食物的引导和吸引,让大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能有效降低人象冲突的概率。”在亚洲象保护的过程中,2017年普洱市首次探索“大象食堂”的模式,通过在远离村民生产生活区域,连片种植大象喜欢的食物,让亚洲象在相对固定区域内活动。
普洱的亚洲象大多都是从西双版纳迁移过来,思茅区六顺镇南邦河村委会勐主寨村小组是亚洲象的活动区域之一。“在‘大象食堂’没有建立的时候,村民们对大象是又爱又恨。一方面,大象的到来寓意着吉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有可能几天全被它们吃光了。”亚洲象监测员杨忠平也是勐主寨小组的村民,在他记忆里,有一年自己家种的二三十亩玉米全都被大象吃光。
“因为野象频繁进村入户,或者到田里采食,导致很多老百姓都不敢去种地。”普洱市林草局野保科科长周智韬介绍说,2017年普洱市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了勐主寨村小组2000亩土地,建立野生亚洲象的食物源基地。再通过支付工资的形式,聘请了30余名村民在基地工作,通过种植亚洲象喜欢吃的玉米、芭蕉、红薯等作物,以及搭配竹子、棕芦苇之类的仿生类种植,吸引大象在人工划定的区域内采食。
周智韬介绍,勐主寨村小组的“大象食堂”规划面积4000亩。目前,已经种植了2000亩,预计“十四五”期间,普洱市亚洲象食物源基地的面积将达到15000亩。
“今年,我们还要在勐主寨再开拓2000亩的新基地,让亚洲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通过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作物的种植,错开食物成熟的时间。这样在基地吃饱了,就能村入户的几率,减少人和象在时间、空间上的重叠。”周智韬说,目前,勐主寨常年有2头亚洲象“定居”,最多时可以达到63头。“在作物成熟的八九月份,已经可以满足在这一带生活大象的食物源。”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编辑 沈艺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