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三场——怒江州专场发布会在昆明海埂会堂召开。发布会上,中共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就怒江州“十三五”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巨变向社会进行分享。
绝对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怒江州曾经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脱贫攻坚之前,全州所辖四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29个乡(镇)中有21个贫困乡(镇),255个行政村中有249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56.24%,是全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创造性地落实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十三五”期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30.5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15个;每年从州、县(市)机关抽调1/3干部驻村抓落实,收官年达到干部总数52%,1.6万名干部持续开展挂联帮扶,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实施10.2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2018年,独龙族在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率先实现整族脱贫;2020年底,全州26.96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24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四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顺利实现整族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直过民族”地区“一步跨千年”的奇迹,在人类减贫史上留下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怒江案例”。
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过去的怒江,各族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农业刀耕火种。近年来,怒江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稳增长、育产业、防风险、保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十三五”期间,全州GDP总量从2015年的1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10亿元,突破2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0.3%,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从97.74亿元提高到204.64亿元,年均增长15.5%。黄登、大华桥水电站建成投产,水电装机达到443.65万千瓦,发电量达183亿千瓦时。草果等香料种植面积达144万亩,怒江草果产业被列入农业农村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产量占全省二分之一,全国三分之一。
交通基础实现历史性飞跃
过去一段时期,怒江是全省唯一无机场、无高速、无航运、无铁路、无管道运输的“五无州(市)”,由于交通基础设施滞后,道路晴通雨阻。“十三五”以来,怒江州坚持交通先行,推进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共完成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35.68亿元。怒江美丽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惠及沿线3个县(市)17个乡(镇)的30万群众,成为怒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脉。兰坪通用机场建成通航。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怒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独龙江高黎贡山公路隧道贯通,结束了独龙族群众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全州所有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畅通的县(市)、乡(镇)、村组道路,解决了困扰怒江各族人民出行难问题。新建了36座“溜索改桥”,截至2020年底,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上桥梁共有145座,怒江人民过江靠溜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全州公路总里程达6658公里,天堑变成了通途,泥泞难行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硬化到户的幸福之路,曾经“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得到改变,“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群众走出了大山,到县城、省城甚至沿海地区打工,踏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2014年以来,怒江州先后实施了5.7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近17万贫困群众解决了住危房问题,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往日破败萧条、满目疮痍的山村变成了今天充满生机、井然有序的美丽新农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了67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集中安置点,相当于全州近1/5总人口、1/4农村人口、1/3贫困人口搬出大山、迁入城镇,10.2万群众告别了昔日的“千脚房”、茅草屋,住进了窗明几净、家具家电齐全、网络宽带到户的新楼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以及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怒江大峡谷两岸一个个特色集镇拔地而起,实现了怒江城乡结构的重构,城镇化率由33%提高到48%,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民生事业得到历史性改善
“十三五”期间,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得到巨大改善,四县(市)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9.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比2015年提高2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15年提高36%。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县(市)域内就诊率达89.67%,全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1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48.7%提高到94%,集中供水率由59.5%提高到96%。边疆治理能力全面提升,边境始终保持安全稳固局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硕果累累。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3%,分别是2015年的1.4倍、1.6倍,日子越过越红火,迈入了全面小康。
生态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
怒江州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16年以来,共争取到生态扶贫资金9.22亿元,聘用生态护林员31045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了草果、有机茶、特色蔬菜水果、中药材、高黎贡山猪、中蜂等种养殖业,特别以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力最强、覆盖最广、贡献率最大的绿色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推进怒江、澜沧江“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开展封山育林,实施退耕还林(草) 78.47 万亩,完成“怒江花谷”生态建设2429.96万株23.77万亩;从2020年开始用3年时间,实施30万亩的“保生态、兴产业、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高黎贡山生物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新物种被发现。河湖长制扎实有效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保持全省前列。现如今,怒江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75.31%提高到78.90%,居云南省第二位,贡山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水青山正在成为怒江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银山。
干部能力得到历史性提高
这几年,怒江坚持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锤炼、打磨和培养干部,把最优秀的干部选派到一线,在全省率先建立“乡(镇)大队长”工作层级,选派29名州级机关副处级实职干部担任大队长,选好配强村第一书记,2017年以来,全州累计选派13383人次干部驻村。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昂扬气概,发扬“苦干实干亲自干”的工作作风,发扬吃苦在先、冲锋在前和水滴石穿的精神,住农家、走村寨、访民情、解难事,涌现出了“人民楷模”高德荣、“最美奋斗者”邓前堆、“最美支边人”管延萍、“背包工作队”等一大批“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怒江脱贫攻坚干部,40名干部在脱贫攻坚中付出了生命代价。通过历练,广大党员干部精气神全面提振,自信心全面增强,打硬仗、啃“硬骨头”以及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水平得到历史性提高,为今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财富。
群众素质得到历史性提升
坚持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为重要任务,建立覆盖州、县(市)、乡(镇)、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和“升国旗唱国歌”以及国旗下的宣讲活动。坚持志智双扶,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推进“乡村能人”培养和“脱贫能手”竞赛。实施农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增强能力、激发动力。各族群众受到教育、熏陶和激励,在思想上、观念上、精神上实现了根本性转变,“等靠要”的思想逐渐淡化,靠努力奋斗过上新生活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思想深深扎根在群众心中,边疆各族人民发自内心“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
党的建设得到历史性加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怒江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州2046个基层党组织全部完成“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创建,29个乡(镇)255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双整百千”达标创建。2017年以来,在脱贫攻坚一线选拔处级干部200名,比重达到66.2%。大力开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攻坚行动,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治理正风肃纪持续加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发展的坚强堡垒。
此外,纳云德还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怒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怒江州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迈进新征程的力量,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怒江现场办公会精神,努力把怒江建设成为脱贫致富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世界级高山峡谷旅游胜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再立新功!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何雨珍 文/图
见习责编 谢同希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