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22日,北迁的亚洲象群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未结束,它们仍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活动。“大象旅行团”持续的迁徙活动,成功地引起大家对野生亚洲象栖息地的关注。
亚洲象栖息地逐渐修复 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不断扩张
保护亚洲象,就要保护亚洲象栖息地。20世纪90年代,云南亚洲象种群数量降至150头左右,面临着分布区狭窄、零散,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等诸多问题,一度濒临灭绝。为拯救保护亚洲象,云南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努力改善亚洲象生存环境,维护人象和谐。一方面,严厉打击盗猎和非法贸易,通过普法宣传和严厉惩治违法犯罪人员,形成有效震慑,使保护亚洲象的观念深入人心,已基本杜绝盗猎亚洲象的情况;另一方面,加强栖息地保护与修复,1958年至今,云南省在亚洲象主要分布区已建1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0.98万公顷,包括: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和南滚河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糯扎渡和太阳河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布龙和易武2处州级自然保护区,江城牛倮河、勐海、景洪和勐腊澜沧江绿三角4处县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为补充的亚洲象自然保护地网络;2001年,云南省又开始实施栖息地恢复改造试点;2019年编制《亚洲象栖息地生境保护与恢复实施方案》,截至2020年已完成修复面积600余公顷。
随着保护力度加大,亚洲象种群发展呈现明显变化。据国家林草局监测数据显示,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已由1995年全国首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时的180只,增长到现在的300只左右;分布范围也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亚洲象分布于云南2个州市、3个县区、14个乡镇;到2020年底,亚洲象长期活动范围已扩大到3个州市、12个县市区、55个乡镇。
西双版纳 亚洲象保护网越织越密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亚洲象种群扩散前的主要栖息地,总面积为24.25万公顷。得益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并持续强化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设管理,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7.02%,比1958年建区时提高了10%至15%;自然保护区外的栖息地,也保持着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天然林面积占到了大部分。截至2020年底,西双版纳州森林面积15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1.34%,其中天然林面积97万公顷。
随着栖息地的不断修复,象群数量增加,全州71%以上的乡镇有亚洲象活动。根据亚洲象的栖息环境和取食习性,西双版纳州积极探索亚洲象栖息地食源地修护举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修复8000余亩。目前,已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尚勇片区以及勐海县勐阿镇国有林等区域,种植粽叶芦、芭蕉、构树及竹子等亚洲象喜食植物,为亚洲象提供了食物补给。
象群数量的增加,也使得亚洲象的范围逐步扩张。在和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勐腊保护区,出现了大象跨国际界迁徙的现象,跨境联合保护随之提上了日程。为推动中老跨境联合保护,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北部三省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南起“中国尚勇-老挝南木哈”,北至“中国勐腊-老挝丰沙里”总长约220千米、面积近133平方千米的5个联合保护区域,为边境地区的亚洲象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开辟了中国生态保护“跨境”先河。更值一提的是,目前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已上升为政府层面的合作,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展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大国形象。
在西双版纳,对亚洲象的把保护还不止于此。为织密对亚洲象的保护网,西双版纳先后制定并颁布多项地方性法规,推动了以亚洲象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还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语言,通过广播、微信和报刊等媒介,进学校、进村寨、进机关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
亚洲象分布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保护区外的栖息地人口密度较高。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人象矛盾、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2011年以来,西双版纳州财政每年平均投入1418万元资金,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服务协议,在全国率先创立了野生亚洲象公众责任险,采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高科技设备开展亚洲象监测预警,建立了全国首个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群众通过手机APP、微信平台等可以实时了解亚洲象动态,提前预判、主动避象,此举降低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受到群众称赞。
不仅如此,动物肇事保险的经验也得到进一步升华,被国家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截至目前,西双版纳州累计投保金额达1.4亿元,实际保险赔付金额1.4亿元。
通过收容和救护亚洲象,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更是填补了我国在亚洲象伤、病、遗弃孤儿的收容、救治、抚养等方面的空白。在这些受到救助的亚洲象中出现了在社交媒体上深受网民喜爱的然然、小强、羊妞等“网红象”。每头收容救助的亚洲象背后都有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坚定地展示着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决心和行动。
普洱 多措并举保障人象安全
除了西双版纳,普洱也在亚洲象长期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保障亚洲象的生存,普洱市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提升群众的保护意识,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专题讲座、中小学生主题性竞赛、现场讲座等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引领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开展人机结合的亚洲象预警监测。目前,普洱市有100余名监测员对市内的亚洲象群进行跟踪观测,及时发布亚洲象活动的监测预警信息,减少人与亚洲象直接冲突概率。监测员全天候跟踪监测亚洲象,第一时间将亚洲象活动情况以短信、微信和村寨广播的方式告知村民,避免村民与野象相遇发生危险,帮助村民调整生产、生活。
人工检测难免存在遗漏,为弥补人工预警监测的不足,普洱市江城县结合无人机监测手段,探索开发了亚洲象监测预警手机APP应用平台,推广使用APP与人工监测和无人机监测结果的共用共享。不仅如此,普洱市还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村寨口及主要路,安装红外探测仪和监控摄像系统,野象通过该路段时,仪器会自动提取亚洲象活动信息并通过监控摄像系统反馈给观测队员,观测队员会在收到预警后迅速组织村民撤离。
为让逐渐增多的象群吃饱肚子,普洱市为亚洲象开设了“食堂”,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区域种植4000余亩食物源基地,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棕叶芦等。“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1万亩食物源基地建设,满足亚洲象的取食需求。与此同时,普洱市也在适度建设野外硝塘,重点区域、重要时段定点投食,降低食物短缺季节亚洲象进村取食频率,减少人身安全威胁,有效保障群众的经济利益。
在因亚洲象侵扰频繁而撂荒、放弃种植的土地上,普洱市则采取种植补助,鼓励农户恢复种植,尽量弥补因亚洲象肇事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象区群众理解和支持亚洲象保护管理工作。仅在澜沧县就建立了100亩的亚洲象食物源基地,种植芭蕉11000株;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两个村建设人工硝塘4口、探索性食物源基地675亩,涉及8个小组150户,补助135000元。
为使亚洲象活动区域内社区村民的农作物、人畜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普洱市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村组和区域,建立安全防护围栏和围墙,搭建防象高塔、防象亭,种植防象林、挖设防象沟等;在主要路段设置警示牌、警示爆闪灯、警示墩等醒目标志,提醒过往群众提高警惕,在人象活动重叠的地方,将乡村道路中弯急、路窄、林密处路段进行扩宽,便于村民能够较早发现野象,并安装太阳能路灯,为当地群众建起“安全之路”。
为弥补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损失,2011年起,普洱市在思茅区、澜沧县开展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以下简称“野责险”)试点,2012年,全市10县(区)纳入保险范围;2011—2020年,共计投入保费13079万元,理赔补偿13102万元,受益农户94727户/次,其中,亚洲象肇事损失补偿9446.49万元,约占总损失补偿的75.47%,补偿标准已位居全省前列。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娅娟 整理
图片来源 野象谷景区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责编 龚怡丹
见习责编 杨一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