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拉祜族
会唱歌就会说话
会走路就会跳舞
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
创造出了多种优美舞蹈
让我们一起来“康康”
其中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种舞蹈吧!
(芦笙舞)
芦笙舞
《芦笙舞》流行于普洱市澜沧拉县境内,是历史悠久的拉祜族代表性舞种,也是经数百代拉祜族同胞创作、加工、传承的文化遗产。《芦笙舞》有100多个套路,以表现拉祜族原始宗教礼仪、生产生活、欢乐情绪等内容为主,是拉祜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芦笙舞》由男子吹葫芦笙围圈而舞,女子牵手在外围伴舞,其曲调优美、节奏稳定、动作简练,风格深沉、坚毅、洒脱,富有古朴韵味。在拉祜族分布区,芦笙舞已成为全民性的社会活动。《芦笙舞》是传承至今最为完整的拉祜族舞蹈,是拉祜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藏,是拉祜族文化艺术的传世之宝。该项目于2008年6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摆舞
摆舞是拉祜族传统女性舞蹈,包含插秧、割稻、打谷等舞蹈动作,还原了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的情景。拉祜摆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每当喜庆节日、婚丧嫁娶时,尤其盛行。普洱市澜沧县班利村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牡帕密帕》的传承基地,也是摆舞发源地和重要传承基地,素有“拉祜摆舞之乡”的美誉。
班利村有3000多人,一半以上的人都会跳摆舞。班利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拉祜文化。2006年,摆舞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班利村还搭建了文化舞台,让村民通过演出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更好地保护及传承了摆舞技艺。
蜂筒鼓舞
蜂筒鼓是居住在哀牢山深处的拉祜族(苦聪支系)早先用于召集、传令、救援之用的工具,因其形如养蜂的木筒而得名。后来,拉祜族同胞慢慢的把蜂筒鼓当作舞蹈的伴奏器乐,从而产生了蜂筒鼓舞。每逢佳节,拉祜(苦聪支系)山寨的男女老幼都要参加歌舞活动,活动中必定演奏蜂筒鼓和跳蜂筒鼓舞欢度节日。
蜂筒鼓舞蹈技艺分为3类9式,分别为单人、双人和三人演奏,每个分类中又分为三种演奏方式,打歌者根据不同的鼓音变换舞蹈形式。起舞时,男女手拉手围绕着蜂桶鼓伴奏边跳边唱边呼喊,舞者始终保持走一步、身俯前,退一步、身微向后仰动的状态。跳蜂筒鼓舞最为隆重的节日,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畲葩节。而在日常生活中,拉祜族(苦聪支系)也会组织跳蜂筒鼓舞,蜂筒鼓舞已经成为了拉祜族(苦聪支系)文化传承中的重要部分。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通讯员 张雨 文
普洱市非遗保护中心 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 镇沅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