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西盟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产生年代已久。自古以来佤族妇女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都要低头梳整、甩发晾干,“甩发舞”便由此应运而来。近年来,“甩发舞”被文艺工作者用来与“木鼓舞”“象脚鼓舞”“铓锣舞”等编创在一起跳,在国内外跳出了名气,并多次获奖,使甩发成了佤族舞蹈的标志性动作之一。
头发不甩不自在,头发一甩百花开
在西盟生活了那么多年,经常有外界的朋友问我:“西盟最令你难以割舍、最诱惑你留在那里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那震撼人心的木鼓声,那佤族姑娘的黑头发,那勾魂摄魄的‘甩发舞’,那绿得发亮的山水,都是西盟佤山的诱惑所在。”
在西盟,“甩发舞”不仅生长在乡村,生长在舞台,生长在佤寨竹楼,她更是生长在人们心里的灵动飘逸之美。佤族姑娘的黑头发,是飘向星空的黑头发,是飘向世界的黑头发,是征服一切的黑头发!
自古以来,佤族少女就以发长发黑为美,习惯长发披肩。在阿佤山时常可见在水槽边、竹楼上洗净头发、甩发、晾发的佤族妇女头发左右摆动,随风飘舞;舂米时,前俯后仰,美发随形飘散……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生产劳动过程中,佤族女人均有甩发的动作伴随。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流传于阿佤山区的民间女子舞蹈,来自生活,来自与天地、神灵的对话之中。“甩发舞”将阿佤人生活中的狩猎、纺织、剽牛、跳新房、取新火、尝新米、播种、收割、串姑娘,婚嫁、生育、丧葬等等融为一体,她们如火似瀑的甩发展现出火一样的热情,水一样的柔情。
(龙摩爷 刘庆明 摄)
(前往龙摩爷祭祀的阿佤人 刘庆明 摄)
万缕青丝漫舞,万种风情抖开
万缕青丝漫舞,万种风情抖开,甩出飘逸的美,甩出潇洒的爱。西盟佤山的日子,是被佤族姑娘的黑头发和佤族姑娘的“甩发舞”唤醒的,她唤醒了群山中的阿佤人,唤醒了家园的鸡鸣狗吠,唤醒了村庄的炊烟,唤醒了彪悍勇敢的佤族男人。飘曳的身影,飞扬的长发,七彩的霓裳,舒展的步伐,多么潇洒自如,多么轻盈飘逸,这就是佤族“甩发舞”,一种纯属女性的舞蹈。她是佤族姑娘们显示自己美丽和表明她们已经长大、成熟的象征,是佤族妇女抒发内心的满足和甜蜜情感的形式。伴着密集而又激越的鼓点,佤族姑娘的黑头发甩起来了,她们双手自然下垂,自由摆动,接着左右前后猛然甩起长发,有时是不停地飞轮般旋转头部狂舞,好似巨浪翻腾,又如蛟龙出海,整个舞台时而像黑色的绸缎飘舞,时而又像黑色的瀑布飞扬,整个舞台变成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每当这样的时刻,所有观众都屏住了呼吸,在无边的震撼中陶醉在歌舞的海洋里。充满边地狂野风情的佤族“甩发舞”,柔中有刚,给人美的享受。舞者腰身软,优雅而奔放地扭动着;眉目含情,眼神美丽而又妖娆。充分表现了佤族女性豪放、爽朗的美的感情。她们的舞蹈只需长而黑的头发甩动,辅以简单的手势和脚步。像这样仅仅让又黑又长的美发完成整个舞蹈动作的,恐怕只有佤族妇女的“甩发舞”了。但是这样的舞蹈却不显单调、浅薄、枯燥,你眼里会装着满满当当黑夜一样的长发,在这黑幕一样的发波里,相你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萤火虫,以及一些不知名的事物,比如呼吸、体温、力量和爱。
(敲木鼓 刘庆明 摄)
佤族的舞,就像阿佤群山上的树木一样多
黑与白是大地上的两种伟大事物,按照正常认知理论来说,我们都认为黑夜遮蔽了光亮中的事物,可是当你看到“甩发舞”的时候,你会定格自己的心神,让遮蔽的事物回到原在、原本、原位。往大处说,我们可以认为,佤族的“甩发舞”是对人类早期的躲在暗处的、无光的、微渺的、深藏地下的种种“事”与“象”作出神秘的“还原”。木鼓是山,黑发是水,山水的巧妙结合,铸成了佤族歌舞的灵魂。有人说佤族的歌,就像她们种在山上的旱谷一样多,佤族的舞,就像阿佤群山上的树木一样多,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只要有客人来到佤山,她们都会歌舞相迎,歌舞相送。
(阿佤山雄姿 刘庆明 摄)
一身黝黑的皮肤,一肩乌黑的长发,一双黝黑的大眼睛,是佤族彪悍的象征,是佤族“甩发舞”魅力的源泉。佤族妇女体质强健,都有一头乌黑秀美的长发,在美妙别致的表演中,更显青春活力。“金色的木鼓敲起来,黑色的头发甩起来,木鼓一敲百鸟唱,头发一甩多欢快,木鼓一敲百花开,筒裙伴着黑发甩……”这一幕幕,不知道迷住了多少中外客人的心神。佤族是一个钟情于打歌的民族。“头发不甩不自在,头发一甩百花开,黑亮的瀑布飞起来。阿佤姑娘的黑头发,就是会跳舞的黑云彩……”对于佤族来说,传统的美色便是黑色,佤族男人黑黝黝的肌肤,佤族妇女黑油油的长发,都是引以为荣的美的元素。如今,那原始野性的“甩发舞”伴随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不断地将西盟佤山的盛名远传海内外,把阿佤民族的激情豪放带到世界各个角落。
通讯员 苏然 文/图部分图片由刘庆明提供见习编辑 杨奥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