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了大半个云南,15头野生亚洲象的奇幻之旅还在继续。
它们的一举一动时刻受到大众的关注,萌萌的样子持续圈粉,
这不,云南非遗手工艺从业者、爱好者们正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大象的爱......
泡花绣小象帆布包

亚洲象旅行天团萌到了文山州千之刺绣文化园区的绣娘们。环保包上憨态可掬的小象用的是云南十大刺绣名镇兴街镇的传统泡花刺绣工艺。
只见泡花绣的工具是画笔、颜料、剪刀、刹刀(特制尖刀)、空心针、竹制绷子,以布料、丝线、十字线为加工原材料,绣娘们通过画、绷、戳、杀、剪五道工序,上下飞梭,绣品上的小象逐渐立体起来,柔软而亮丽。

斑铜亚洲象一家

在会泽县斑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伟的工作室里,有一套由他亲手制作的亚洲象斑铜作品“吉象一家”。
“妙在有斑,贵在浑厚”,斑铜是云南特有的特色传统工艺品之一,匠师们用斑铜制作器物,表面抛光后,古铜色的底子上会显出斑彩熠熠的天然效果,且各器物的斑影无一雷同。
而大象是云南的吉祥物,它形态敦厚,憨态可掬。用斑铜制作出的大象寄托了家和万事兴的寓意。
叠彩木刻大象

木雕师父刘永青2002年至2003年期间,开始接触到了木雕和版画,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启了木雕创作的探索之路。
刘永青喜欢以“大象”为题材创作叠彩木刻艺术作品,作品上的大象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活灵活现。
这是一种结合影雕、漆雕、木刻版画以及绘画等技法相融合的艺术。据他介绍,一幅大象叠彩木刻作品一般工期至少需要一周以上。找到一块优质木板,需要从浅色至深色层层叠加每一层颜色至少均匀刷三次左右,最后等颜色完全晾干后,开始构图,然后雕刻,雕刻力度还要控制好明暗色层,雕刻工具主要以刀三角(V口)刻刀为主,小圆口U型刀为辅。

玉雕对象摆件

云南人对大象的喜爱,也表现在众多的玉雕作品上。玉石雕刻出的大象十分优雅,“对象”还带着因缘和美的祝愿。
与缅甸毗邻,使得云南与翡翠结下千年缘分,自古就有“玉出云南”的说法。史料记载,东汉年间缅甸玉石首次进入中国就是从云南入境。而后,云南也逐渐成为玉石进入中国的集散地。玉石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批批前赴后继的能工巧匠在云南腾冲、瑞丽等地聚集,创作出了无数巧夺天工的玉雕作品。如果你到两地,不妨去一探究竟,“收藏对象有‘对象’”哦!
扎染小象

走进昆明一高校的扎染工作室,最近同学们以亚洲象为设计元素制作扎染工艺品的情绪高涨。
服装专业的一名同学制作了一只可爱的大象扎染玩偶,虽然是她第一个扎染玩偶作品,但看起来丝毫不亚于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环境设计专业的一名同学制作了一幅生动的大象扎染装饰画,装裱起来既美观又时尚;其他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也凭着对亚洲象和扎染非遗手艺的热爱,制作出了不少别处新材的大象扎染作品。
在工作室可以看到,许多大小不一的染缸,以及总是挂得满满当当的晾架,清风出来,摇曳出文艺的气息。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做得有模有样:画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
源于对大象的喜爱,依托传统的扎染手艺,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大胆创意大象图案的扎染床上四件套、扎染衬衣、扎染行李袋等。

在云南,以“大象”为题材的非遗作品数不胜数:大象图案的银器、象脚鼓、大象花纹的傣锦等等。
这些作品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手工温度,记录下了从古至今人象和谐的美丽云南生活。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珈彤 文/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沈艺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