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崖画——一部活着的佤族历史

距今3500多年的沧源崖画位于云南临沧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这里几千年来一直是佤族的生息繁衍之地,国际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保存完整的原始生态群落、丰富的植物资源、古朴的佤族民风民俗、多姿多彩的佤族歌舞,构成了沧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沧源成为中国佤族文化荟萃之地。神秘的沧源崖画,几千年来静静地诉说着佤族先民的历史,向后人传达着佤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战争祭祀、艺术审美等。

古朴画面 引发猜想

沧源崖画景区距离沧源县城20公里左右,驱车前往,从景区入口到画址还有一段山路,需要徒步前往,山间密布着高耸的董棕林,这种源自白垩纪时代的活化石,让这里更添了一丝原始的神秘。拾级而上,沐浴着南滚河吹来的微风,仿佛已经看到那些来自三千年前的红色精灵在向你招手。难怪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到达崖壁,看到崖画的一刹那,佤族先民们狩猎、放牧、舞蹈、祭祀的一幕幕生活场景跃然眼前,犹如时光穿越。崖画几乎概括了原始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时器时代过渡后,从渔、猎、采集经济发展到驯化动物和培植植物的社会生活画面,让人心生震撼,全然忘记爬山的疲惫。

除了原始古朴的图画内容使人震撼,沧源崖画的规模数量也十分可观,崖画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各崖画点的画面距地面高2至10米左右,各点崖画面积大小不等,有些大图宛如脸盆,小图只有火柴盒大小,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看着这些古朴的图画,你会忍不住沉思,到底是谁创作了这些艺术品?其实现在专家也已无法考证,但种种迹象及研究表明沧源崖画确实是当地佤族先民所作,因为崖画上所刻画的就是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直到今天,当地佤族人仍然延续着崖画上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2001年,沧源崖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历经风霜 “本色”依旧

沧源崖画数千年来都是佤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心中的神圣之地。崖画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如果你在不同的天气和时间上山,你肯定奇怪为什么每次看到的图案颜色都有所不同,原来崖画会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变幻色彩,久居当地的佤族人解释说它是“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紫。”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形态各异、造型古朴的崖画如何与世间最无情的时间抗衡,在历经3000多年的风雨侵蚀之后,依然光鲜如初?

沧源崖画绘画的颜料是用赤铁矿粉和动物血,加上含胶质的植物液体调和而成,赤铁矿粉是一种氧化物,在氧化的环境中比较稳定,即使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也不会产生太大变化,在灰色的石灰岩崖壁上赭红色的图画,被当地佤族人称为“梁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崖画所处的岩壁呈凹字型,而很多图案绘在凹处。在这样的地形作画,就一定程度减少了雨水的侵蚀作用,周围植被也有效抵挡了阳光直射和风化的破坏。正是先民独具匠心的智慧,我们才能在三千年后的今天欣赏到如此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

漫步崖壁下方的石阶,仔细观察图案你就会发现,崖画的表现方式比较简单,大多以单色勒和单线为主,辅以平涂法表现大块形体,画人物时,省去五官等细部,采用剪影式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画动物则强调其富有特征的器官,如画牛突出牛角,画猴子则突出尾巴。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作画工具也比较简陋,多是用手指或树枝蘸取颜料作画,所以图案才显得稚拙可爱,却又别具活力和现场感,真实地为后人描绘了一副佤族先民原始社会生活的百态图。

从崖画的图像看,沧源崖画的创作动机不是单一的,各种体裁可能有不同的创作目的,但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宗教性的,一个是原始记事的。总之,沧源崖画寄托了佤族先民对生活的期盼和热情。

文旅头条融媒体见习记者杨岚兰 文

孟志刚 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