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系列报道(一)丨多彩非遗 魅力大理

编者按:2011年1月,大理州被公布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年来,大理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途径,全面推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文旅头条”推出系列报道,为您解读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特色实践之路。

(白族霸王鞭   杨士斌  摄影)

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它是民族和谐共荣的乐土,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十三个世居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使大理成为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富集的地区。

(白族扎染)

(彝族打歌)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与大理白族自治州行政区域范围一致,总面积为 29459 平方千米,行政地域范围包括全州12县市,涉及全州约360多万总人口。2017年5月8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经原文化部批准实施,根据《总体规划》,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分近、中、远期三个阶段。其中:近期(2016-2020)为基础建设阶段;中期(2021-2025)为全面发展阶段;远期(2026-2030)为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阶段。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意图)

非遗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失去了特定的环境,非遗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保护区建设以特色鲜明的大理文化为个性,以丰富的非遗为核心,坚持在整体性、真实性、传承性的原则下开展实践,对非遗及与之构成传承链条的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系统整体进行保护。

(凤羽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坚持政府主导、民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健全体系、配套建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维护大理地区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协调非遗保护与国民经济社会同步繁荣发展,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经济、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

(依文北京侨福芳草地“深山集市”大理专场)

(非遗扶贫技能培训)

不断强化立法保护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各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大理州先后制定实施了《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管理办法》《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大理州下辖12个县市也根据本地的实际条件和工作需求,制定了地方性非遗保护与管理的法规和文件,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大理州召开会议,公布《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21年1月1日施行)

不断完善非遗保护利用设施。秉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理念,积极因地制宜推进非遗保护利用设施的建设,推动非遗宣传展示工作,为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和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平台。截至2020年12月,已建成体系化的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共265个。其中,有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下设3个基地)、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传承基地2个,非遗馆6个、综合传习中心9个、传习所(点)18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点13个、非遗工坊37个、非遗+旅游示范点10个。各类传承场馆每年定期开展传习培训、展示宣传、研学体验等活动,充分发挥了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作用。

(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基地)

(祥云银器制作技艺传习所)

扎实推进非遗名录体系档案建设。全面深入、系统地完成保护区范围内非遗项目的调查整理工作,通过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技术等形式对技艺进行全面记录、整理和保存,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档案逐步建立。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呈现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口述、历史沿革、整体状况、实践传承等内容,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建成上线。

(2020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建成上线)

广泛开展非遗传承人研培工作。积极参加研培计划,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很多人回乡后成为当地的非遗传承带头人,通过建立协会组织、开办培训班、成立工作室等多种方式,使研培成果在乡村基层实现价值转化,让传统技艺在教帮带中实现传承与发展。

(大理州6名非遗传承人参加2021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班)

(大理大学传承人群研培)

不断提升宣传展示推广水平。深入、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展览展演活动,加强非遗与广大群众的互动实践,营造人人关注非遗,人人热爱非遗,人人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不断拓展媒体渠道,通过开设大理非遗宣传专栏、专题报道,非遗主题直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拓宽了受众面和大理非遗知名度,吸引了更多参与者、受益者、传承者。此外,还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触“网”,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的人同步欣赏到大理非遗魅力。

(大理州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非遗购物节)

(2021大理非遗影像展启动仪式)

截至2020年12月底,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有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19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57项,州级197项,县(市)级447项,非遗国家级项目总数位居云南省第一。共有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在非遗得到有效保护传承的基础上,非遗的存续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形成了点面结合、特色鲜明的整体保护良好态势。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夏仕华 文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