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尚恩是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制陶手艺人,于2021年7月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云南大学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建水紫陶新工艺跨界创新设计研修班。当我们在课下休息时间找到葛尚恩时,他仍在整理上课时的笔记,可见其用功。当问及其如何走向陶艺之路时,他说,“我们家制陶这个是祖传的,从我父亲的手上,我们自小读书的时候玩泥巴就开始玩了,一直玩,就自然而然的,差不多看父亲做,从小沉浸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当时也想锻炼尝试一下,自然而然的也就会了。”看似平凡,但背后却有着曲折的过程。2004年春节前夕,葛尚恩在一次送货途中遭遇车祸,因颈椎神经挫伤导致高位截瘫,被鉴定为二级伤残。但是,为了不给家人添加负担,葛尚恩开始了艰难的康复训练,原本轻而易举的吃饭、穿衣这些生活琐事都变得极其艰难,但葛尚恩咬牙坚持了两年,恢复良好,重新捡起制陶手艺,在当地政府、残联的帮助下,规模愈来愈大,葛尚恩也获得新生。
特殊的人生经历使葛尚恩对家传的制陶手艺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工业生产的塑料制品取代了曾经辉煌的制陶产业,但由于父亲的坚守,当地的陶艺得以传承。如今,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相关政策支持下,巍山制陶又得到新的发展。而葛尚恩自己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伤痛,恢复健康,但陶艺使葛尚恩的事业第二次“站”了起来,给予了人生的新起点。因此,葛尚恩对陶瓷的热爱与坚守已经远远超出一份工作的范畴,那是他的人生意义所在。
对于参与此次研修班,葛尚恩也有自己的认识。他直言,一开始他是发怵的,因为班上很多同学都是高学历,本科、硕士比比皆是,让他压力很大。但是通过这近两周的学习葛尚恩发现自己的东西自有特色,他设计制作的瓦猫汽锅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认可,更使其充满信心。其次,研修班的雄厚师资,来自清华大学的杨阳教授和王耀玲教授带来的陶瓷知识使其眼界大开,实践课上的技艺学习更是让葛尚恩一次次刷新对陶瓷制作方式的认识,对陶瓷的认识一日千里。这些都促使着他如海绵汲水一般吸收着陶瓷知识,一刻也不敢耽误。而且,葛尚恩觉得这次来到建水跨界学习建水紫陶新工艺对于他以后回到巍山进行土陶的创作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思想上的启示,建水紫陶新工艺的技艺实践训练对于丰富大理巍山土陶制作技法更是具有长远影响。
他表示,感谢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感谢云南大学能举办这样的培训,自己也非常幸运能参与这样的培训。通过这次学习,他对自己的陶艺事业信心十足,也有信心为云南陶瓷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 工艺研究与实践
责编 刘榕杉
见习编辑 谢同希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