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昌宁:老茶厂里品读不老时光

云南昌宁是千年茶乡,无论谈起昌宁经济还是文化,茶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谈起昌宁茶,昌宁老茶厂同样是必说的话题。虽然那里的建筑、设备已成为故事,但故事里那些不老的时光,依然在那里散发着悠悠的茶香。


土生土长的昌宁人每次走进昌宁老茶厂,总喜欢走进那片四周是木板的老仓库,只要走进这里,思绪就会重回那个火热的年代,静静品味浸润在仓库木板里的茶香怡人。关于昌宁老茶厂,有一些关于“奖状”“回信”的争论,似乎只有那些才能证明其曾经辉煌。

然而,有没有那些“奖状”“回信”并不重要,这里的老建筑,会用浸于其间的茶香证明:“无论有没有那些,这里都是昌宁茶业腾飞的一座丰碑,这个老茶厂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一种精神。”


与曾在昌宁老茶厂工作过的老人聊天,只要你不去刻意引导,很少有人会提及那些挂在墙上的荣誉,他们更多地会讲述曾经的艰苦,曾经的热血,还有一直到现在还留在心底里的自豪感。现任昌宁龙润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徐文军,是名副其实的“茶厂人”,1968年出生在茶厂开始,就一直与这里相依相伴,真正是生在茶厂、长在茶厂、老在茶厂。昌宁老茶厂的每一间房子、每一台机械、每一幅图片,他都能讲出背后的故事。徐文军说:“那个时候的茶厂是昌宁的一张名片,每一个茶厂人心中的自豪感。”


而徐文军的父亲徐武云和母亲王连英,更是茶厂整个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对茶厂的感情不言而喻。他们都是1958年第一批进厂的老工人,参与了从茶厂建设开始的全过程。“进厂那年我才17岁。”徐武云回忆:“那个时候,调动了全县资源来建茶厂,全县独有的一辆汽车也调来运木料。我们都是白天在生产,下班后坐上车子去山上抬木头。”

如今,昌宁老茶厂里的建筑、设备,就像一本无字书,书里记录着昌宁茶走向辉煌的历史,也记录着几代与茶厂相关的人的风雨人生。特别是厂区里那些残墙危房,后来基本没有“添加”过任何痕迹,可以任人放飞思绪,就如传统晒青茶、传统红茶,没有任何工艺或配料上的添加,喝进口里的滋味,无论是苦是甜是香,一切自然而然。

在昌宁老茶厂的大院里,有许多老屋,有的已经“风烛残年”。看着这些老屋,似乎还能看到这里曾经热火朝天的建设、生产和热气腾腾的生活,还有日渐衰落后的叹息。


昌宁老茶厂的幼儿园,是当时茶厂员工孩子儿时的乐园。院内那棵李子树上结满了李子,每一颗李子,都承载着孩子们童年的欢乐。据介绍,李子树大约是在幼儿园建成之初就种下了,然后陪伴着一代代茶厂“桃李”成长。如今,幼儿园早已停办,但李子树却一直在那里默默地守望。

走进幼儿园的屋内,墙上还有许多依然清晰的图画,那个年代的茶厂员工孩子无疑是幸福的,他们可以在屋里听着三只小猪的故事长大,而生长在农村、特别是山区的孩子,却只能风吹日晒赶着不只三只小猪,去编织自己的童话故事。

昌宁老茶厂的车间里,现在还有许多老机械,每一台设备都有茶叶印下的岁月印记。这些现在处于“停职”的设备虽然不会说话,却见证了茶浮与沉、浓与淡、热与凉的规律。它们还在期待着有一天能被“返聘”,若能如愿,那将是昌宁茶尤其是昌宁红茶的又一个值得记住的历史时刻。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亚 通讯员 吴再忠 文/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