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云的竹编作品。
刘明富为土陶花瓶上色。
烤鸭、竹编、根雕、土陶……宜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这不仅说明宜良既是一个颇具历史风韵和文化情趣的地方,更是一个民间艺人众多之地。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这些深藏陋巷、潜伏民间的文化、技艺被挖掘,被更多人所熟识。然而,保护、传承以及发展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非遗”之路该如何继续走下去?记者近日走访了宜良“非遗大家”,对“非遗”的宜良式经验进行了了解。
产业之路
从“非遗”到名牌产品
在宜良,兰老鸭被誉为最有味道的“非遗”,省级“非遗”传承人兰学成的烤鸭早已名声大噪。
1985年,兰学成在圆通山北门附近的环城路上开了一家“宜良综合烧鸭店”,开始转型投入餐饮业,这就是“学成饭店”的前身。为让宜良烧鸭回归本味,兰学成开始一边钻研烧鸭的味道,一边为宜良烧鸭的传统“寻根”。2006年,在昆明等地历练20余年的兰学成,几经辗转请来宜良烧鸭传人杨德春到店指教。2007年兰学成举办拜师礼,依古例敬茶敬酒、正式拜师。杨德春老先生欣然收徒,亲授“京都烧鸭之宝”,兰学成也正式成为宜良烧鸭第四代嫡传弟子。
烤鸭的技艺成就了“兰老鸭”,从宰杀加工到上桌,70余道工序让人折服。正因为特殊而严格的制作技艺,宜良烧鸭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学成也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如今,学成饭店从昆明到宜良已有7个店,每天前来品味烧鸭的人络绎不绝,到宜良总店寻香的食客更是来自五湖四海。从单纯的烤鸭发展到饭店,继而开分店,“非遗”走上了一条饮食产业的道路,不仅实现了保护、传承,更得到了弘扬。“兰老鸭”品牌已然家喻户晓,成为了宜良“非遗”的骄傲,也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四处传道“竹编泰斗”授艺不计成本
宜良县北古城镇北羊街村委会的茴香村是远近闻名的竹编村,村民李加云因一手竹编绝活享誉当地,成为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0余年的竹编经历,加上悉心钻研,这位百姓心中的竹编大师已经名声赫赫,他不仅带动当地群众走出竹编致富增收的路子,还传承传统工艺,将其变成独具魅力的艺术。如今,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竹编“泰斗”。
宜良竹编以村落聚集地为竹器生产基地,有序地传承了数百年。当地民间谚语有这样的说法:永丰营的篾帽,周家营的箩;吕广营的粪箕,小街的簸;段官村的提篮,马街的背箩;茴香村的筲箕是绝活……李加云出身竹编世家,还是懵懂少年时他便开始了竹编学艺,和家里的长辈干着唯一的竹编营生。日复一日,40余载竹编之路悄然而逝。说到竹编的传承,李加云介绍,北羊街贾家村的“贾神仙”在村后温泉寺出家,他最喜欢用竹篾编织小鸟、蜻蜓、蛤蟆、扇子、灯笼等物件。他编织的竹灯笼篾细如丝,篾薄如纸,内外三层,风吹不灭,雨淋不熄。竹灯笼悠然转动,温泉寺石阶上一会儿便见墨菊怒放,一会儿又变成满地螃蟹乱爬。“贾神仙”之后,其篾编绝活传给温泉寺的火工道人何小斗。之后,其竹编绝技传温泉寺西北六里茴香村之李氏,贾氏竹编在李家传承六代后终至李加云。
得到各种真传的李加云如今已是名声大噪,不仅在村里成为了大师,也渐渐走出山村,走向世界。由于种种机缘,李加云成为世界级竹编大师八木泽正嫡传门徒。50多件竹编作品也被云南和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再好的技艺也离不开刻苦钻研,没日没夜的破篾,一遍又一遍的尝试失败,这些都是竹编艺人必须亲身经历的。”李加云说,在他的生活里,为竹编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是常有的事。没有一颗上进的心就做不好竹编,更谈不上技艺。
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李加云被更多的人熟识,也常常受邀到各地传承讲学。李加云先后收了很多徒弟,甚至在家供远道而来学艺的人吃住,不计成本。如今,李加云已经成为了云南工艺美术学校竹编专职教师、竹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每周他都要到北羊街小学给孩子们上一堂竹编课,将这门手艺带进校园。每年的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李加云总会倾囊相授,四方传艺。目前,李加云正忙着在昆明M60文化创意产业园打理工作室,今后他将在这里展示“非遗”作品,现场教授“非遗”技艺,让更多的人走进竹编艺术,走进宜良“非遗”文化的绚丽世界。
坊间传习
声名远播的家庭“非遗”
宜良县马街镇窑上村是一个因制作土陶而得名的小村庄,这里的土陶制作曾盛极一时、闻名乡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制作简单的土陶器皿渐渐淡出消费市场,曾经靠制作土陶养家的村民不得不放弃这一代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当年青一代纷纷告别传统工艺,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时,刘明富对祖传的手艺不离不弃,用心做好每一件物品。
马街窑上村刘姓人家世世代代就以制陶为生,从村子的名字你就可以明显感到这个村和陶器有着极深的渊源。一个简单的小操作台和制陶用的百年陶盘,这就是刘明富在家做陶器的物什。他从八九岁就开始接触、学习制陶,如今已是30多年的“老陶人”。2008年,刘明富和他的土陶被列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的土陶作品朴素、生动。他钻研老艺人的土陶、收集资料,在坚持老式制陶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创新,自成一派,成为了一方名人。现在,他在家里开设了小小的工作间,一年有做不完的订单,忙时还要招收学徒和工人相帮,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非遗”手艺的传承已经成就他对生活和艺术的梦想。
“机器生产的都是一个模子,而纯手工制作的土陶每个都不一样。”刘明富承认,传统土陶工艺有弱势,但这正是土陶作为传统工艺的价值。“做土陶是个苦活、累活。”他介绍,一件土陶品出炉,程序繁杂,耗时不少。虽然在家作业,但仍需要人手,需要传承。第一个得到他真传的便是妻子文思仙,经过多年技艺学习和钻研,如今妻子已经成为了一名独立绘画的陶艺画师,刘明富的土陶作品画作部分全部都是她来完成。如今,刘明富的“非遗”之路越走越宽,独到的工艺技艺得到了很多省内外人士认可和喜好,深圳等外省人都直接驱车前来家中下订单,刘明富土陶已经成为了当地响当当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