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红色驿站”——坡脚村

坡脚村是普洱市思茅区思茅镇三家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它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这里的大部分村民都是当年彝族赶马人的后裔。坡脚村村民以打造“新茶马驿站”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业”为目标,对村庄、道路、公共文化设施和民房进行了全面建设,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美丽新驿站,还被评为了“全国文明村”。

坡脚村不仅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新驿站,更是有着光荣历史的“红色驿站”。1947年7月,思普特支为绕开盘踞国民党保安团的搜查,重新开辟了一条从磨黑经坝卡箐到思茅的地下交通线,需要在坡脚村建立一个秘密交通联络站。

党员何宏志路过坡脚村王德全家,在了解他家的真实情况后,向他宣传了革命真理,告诉他贫苦人民被剥削和被压迫的根源。在何宏志的影响下,王德全对革命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懂得了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是唯一的出路。

随着时机的成熟,党组织通过认真考察,就在王德全家建立了秘密交通联络站,并把秘密交通联络站的具体工作交给王德全负责。由于坡脚到思茅的途中经常会有土匪拦路抢劫,为了保证来往地下人员的安全,党组织在坡脚村组建了有二十余名青年农民参加的地下民兵小分队,王德全任分队长,由何宏志负责提供配备了步枪十七支、手枪两支和弹药,以及所需的粮食。

交通联络站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传递来往信件,接送过往人员,供给食宿,保证安全。为保证地下党交通联络畅通安全,王德全多次带人到土匪经常出没的斑鸠坡头、大尖山等地巡查,有时还到宁洱、磨黑探查国民党的活动。

从联络站建立到1949年2月9日思茅解放、3月11日宁洱解放,近两年的时间里,交通联络站接待过往人员一百多人次。1948年初,“边纵”副司令员朱家璧从国外回来,途经坡脚村时就在此留宿过。交通联络站传递情报信件多起,从未出现过差错,圆满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1949年10月9日的“思六叛乱”前夕,王德全收集情报并及时向民工团在坡脚村的负责人罗杰汇报。10月11日,当叛匪在三家村、嘎龙、大尖山等地捕杀民工团许志等同志时,王德全又连夜把罗杰带到王定珍家住宿,还给他换上农民衣服,安全护送回思茅城。

土匪武装叛乱后,王德全带领约二十人的武装民兵在罗枝寺、大尖山一带驻扎了三个多月,有力地抗击了土匪李培芝、李保林。王德全对党忠诚,圆满地完成了情报交通联络站任务,于1949年11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何宏志,男,汉族,1925年11月12日生,石屏县人,幼年随父迁居思茅。1937年思茅县初级中学毕业后到昆明求学,1945年10月在云大附属中学读书期间,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1946年9月中学毕业后受中共思普特支派遣回思茅,在思茅县立小学以教书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在思茅成立“民青小组”,并负责建立了从中共思普特支所在地磨黑,途径石膏井、坡脚到思茅的三个秘密交通联络站,资助党组织枪支、粮食,负责地下党工作人员的接送、食宿、安全和思茅与磨黑、景谷、车里、佛海等地的情报交通联络。

勐主党组织酝酿解放思茅之际,何宏志和“民青”成员王琳向勐主支部汇报了他们侦察到的国民党军队要将封存在思茅的大批弹药运往滇西的情报;还汇报了思茅、宁洱两地国民党兵力的部署和武器配备情况。何宏志认为思茅的敌人守备薄弱,易于攻打,建议尽快组织武装力量攻打思茅县城,夺取这批弹药。

勐主党组织和景澜六军政委员会对何宏志等人汇报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解放思茅可以夺取国民党军队储存在思茅的武器弹药,截断宁洱通往车佛南等边境一线的交通干道,有利于在车佛南地区开展斗争。于是,党组织作出了组建一支部队解放思茅的决定。1949年2月9日凌晨四时许,解放思茅的战斗正式打响,历时五个多小时。在战斗中,普光部队政委何宏年壮烈牺牲。

如今,按原貌复建的“红色驿站”——坡脚村秘密交通联络站,主要用于保护革命历史文物,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并依托坡脚村茶马古道历史的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驿站”楼下是坡脚村秘密交通联络站的简介,楼上主要展示的是思茅区革命历史介绍和“边纵”副司令员朱家璧曾经住过的房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普洱市的很多党员都到过“红色驿站”参观,缅怀在思普地区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激励了全体党员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通讯员 刘庆明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