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丨《丹心照佤山》亮相“云南省第十六届新剧节目展演”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刘珈彤 文)7月22日,由云南省京剧院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现代京剧《丹心照佤山》亮相“云南省第十六届新剧节目展演”。

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云南省京剧院经过近5个月的紧张排练和悉心打磨推出的大型原创京剧《丹心照佤山》,体现了云南省京剧院立足云南,面向全国,推陈出新,传承发展,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百年奋斗成就的时代担当和艺术担当。

1950年,毛主席和党中央高瞻远瞩地决定派中央访问团到西南民族地区开展慰问活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并邀请民族上层和代表组成民族参观团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观礼活动。云南边境地区有五十多名各民族上层和代表参加了民族参观团,并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主席为中央访问团亲笔题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题词,这是《丹心照佤山》创作排演所依据的重要史实,也是该剧的贯穿红线。

在《丹心照佤山》的创作、排练、演出过程中,云南省京剧院总结了创演红色题材现代戏的部分经验:

政治站位高

紧扣建党百年主题

《丹心照佤山》以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军云南边疆、组织民族参观团赴北京参观为时代背景,在以侦察参谋孔飞为代表解放军指战员和以拉莫为代表的国民党军潜伏敌特在曼海寨的殊死斗争中,描写了边疆军民岳三妹、岳洪华、顾主任、寨姥阿祖、翁碧娥、董安福、老班长、赵石头等多个人物形象,展现出新中国新边疆的壮丽图景,讴歌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正确和雄伟力量。

主题的揭示和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得到精彩的结合,从解放军如何处理好民族问题这一独特角度切入,既结合了近代云南省独特的人文历史,更展现了解放军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智慧和英勇。在剧中可以看到党和军队对边疆各民族的真切关怀,也可以看到边疆各族人民对新中国的由衷热爱。该剧结构紧凑,剧情完整,故事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地域风格浓厚。民族团结的核心理念贯穿全剧,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追求两个“真实”相统一

《丹心照佤山》运用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创作排演方法,现实主义的内涵和浪漫的戏曲风格的结合,把一个国共斗争的原创故事置于特定的时代与地域的语境中,追求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相统一,以提炼的典型的艺术形象感动观众,实属难得。

该剧的剧情背景是临沧至保山一线的大佤山,这里的高山佤族称自己为“守土人”,自汉代以来他们就立下了“永不叛汉”的誓言。如剧中人物岳洪华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民抗英爱国斗争的精神折射,也可以看到边境民族头人为保护中国矿源而奋勇献身的壮举。这些从多个爱国民族头人的经历中提炼而成的事迹,构成了人物形象丰满的基础,把他们世代守护边境保卫家园的事迹和精神,集中到特定的戏剧冲突中,生动地表现出边境各少数民族在悠悠岁月中护卫中华疆土的历史功勋,彰显出爱国主义的情怀。

再如孔飞艺术形象的形成,他有一句台词,“我愿意用我的生命来捍卫党的声誉,粉碎敌特的阴谋!”这是一个解放军战士真实的心声,同时也是根据多个解放军进军边疆,清扫国民党军残部,帮助各民族人民走上民族平等康庄大道的真实故事提炼加工而成的。从孔飞身上可以看到当年“挺进边疆先锋连”的身影,还可以看到无数个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遵守解放军铁的纪律而献出青春与热血的解放军指战员的身影,是他们的丹心照耀着大佤山,是他们把党的光辉带到了大佤山,开辟了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幸福吉祥的新生活。两个“真实”相统一的舞台艺术形象,体现了现代京剧《丹心照佤山》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宏大的历史事件浓缩于戏剧的规定情境中,是那个特定年代的英雄故事凝聚于京剧艺术的舞台再现,艺术的再现,美的升华,深深打动着观众。

用足云南省京剧院各类人才资源

着力展现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现代京剧魅力

云南省京剧院传承发展以关肃霜为代表的关派艺术精神,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关派艺术曾经为云南省京剧院创造过辉煌的历史,给予云南省京剧院弥久历新的精神力量和艺术力量,而《丹心照佤山》的创演则是站在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及新时代背景下,云南京剧的一次再出发、再攀登。

《丹心照佤山》行当齐全,人物鲜活,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浓郁,格局朗阔,气势宏大。因此,剧中主要人物和重要人物都安排了A、B角,带动整个院团演员队伍的建设。

由周凯饰演的解放军侦察参谋孔飞(文武老生)英武、忠诚、机智、朴实; 由辛苑饰演的佤族少女岳三妹(刀马旦)青春、活泼、侠肝义胆、爱憎分明;佤族头人岳洪华(花脸)耿直、爱国、德高望重;解放军顾主任(花脸)爱民、遵纪、思维缜密、原则性强;寨姥阿祖(老旦)爽直、慈祥、明辨是非;翁碧娥(青衣)善良、向往新生活、机敏;董安福(武丑)热爱解放军、淳朴可爱;拉莫(花脸)阴险狡诈、内心胆怯……每个人物性格鲜明,表演性强。其他如老班长、赵石头、扎乱、阿嘎、阿娇等,人物也都有血有肉,生旦净丑都有,呈现了艺术表现的大空间。

该剧充分化用传统京剧的功法和艺术手段,调动“唱、唸、做、打、舞”的艺术感染力,塑造人物,展开剧情。打磨唱腔,尤其是主要人物唱腔和其他重要的唱段,如寨姥阿祖、岳洪华、顾主任、翁碧娥、拉莫的唱段,突出演员的流派特色,增强剧目的艺术含量,强化表演艺术的思想性、观赏性和审美品味,展现京剧艺术魅力。剧中穿插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歌以及其他剧种的展示,非常自然生动,呈现效果引人入胜。

据了解,该剧在唱腔设计上应用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音调进行主导动机贯穿,音乐形象鲜明、铿锵有力,思想意义指向清楚,音乐联想明晰。佤族音调主要运用临沧佤族民歌《嘉铃赛》的元素,融入京剧声腔和板式的变化,运用多种戏曲音乐发展手段,烘托氛围,刻画人物。剧目前奏曲、终曲《凤凰花开》展现了新中国新边疆的壮丽图景,优美隽永,升华了全剧的意境。背景音乐、打击乐也为塑造人物、烘托剧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剧舞台美术、道具等都在追求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展示了临沧、沧源一带各民族的典型图像和具象物品。舞美灯光虚实相生,写实与写意交融,凸显时代、地域、剧情的特点。红色的凤凰花令观众兴奋、激动,有强烈的冲击力,让观众回味无穷。

图片和部分文字素材来源于云南省京剧院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