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亲子游:走进高原秘境 以自然为师

“香格里拉”是1933年英国著名作家詹姆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中国西南部一个永恒、和平、宁静之地。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香格里拉这个高原秘境,非常值得带着孩子以亲子游的方式前往探寻,或许比书中描绘的更具传奇色彩。

走进高原秘境,以自然为师,香格里拉肯定能教会孩子许许多多。

在草原骑马 学会与动物交流

7月的纳帕海,湛蓝湖畔的风吹来阵阵青草香。湖畔的马场水草鲜美,这是学习骑马的理想区域。如何与动物交流,需要经验也需要智慧。

学会与马儿相处,纳帕海边的马场肯定不会让你失望。小阳在妈妈的陪伴下到纳帕海畔学习骑马,在这之前一直生活在城里的他只在电视里见过马。

骑马是一项非常能锻炼平衡感的运动,小阳和妈妈一起学习如何才能稳坐马背,再深入学习如何能驾驭自如。

亲子骑行,一起行走草原;边走边体会牧民的生活,牛羊环绕;一起感受自然之美,这是小阳香格里拉之行的最大的收获。

观察金丝猴 了解“世界上最漂亮的动物之一”

19世纪末,一支来自法国的探险队伍到达云南西北部的雪山,捕捉到了一种神奇的动物,它们被当地人称为“黑白猴”:它们的脸上白里透红,个个都有一副“人模人样”的面庞,更加引人关注的是它们美丽的红嘴唇,见过它们的人,都赞叹不已,认为它们是世间最漂亮的动物之一。随后,这些神奇的动物被运往法国巴黎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1897年,著名的法国动物分类学家米尔内·爱德华兹(Milne-Edwards)对这一物种给出了完整的科学描述,并将该物种定名为:Rhinopithecus bieti,即滇金丝猴。从此,这一物种便在地球上的物种库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自那以后,滇金丝猴在它的家园云南省西北部便杳无音信了,很多人都认为它已经灭绝。直到1979年,动物学家才在野外考察中亲眼见到了野生的滇金丝猴种群。1999年,滇金丝猴成为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从此,滇金丝猴的这个名字才逐渐被人们知晓。

然而,就在大多数人类对它们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时,这美丽的“雪山精灵”已几近走向灭绝的边缘,全部种群数量已不足3000只,仅生活在滇藏交界的雪山森林之中,分布区域远比大熊猫的小得多。而有机会亲眼目睹“雪山精灵”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大,滇金丝猴的种群和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从热带雨林到高山冰川,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及生态系统造就了瑰奇的云南。共存多元的民族与文化,这里也是人类文明最独特的奇葩。

走进维西滇金丝猴景区这块神奇的土地,与神秘的滇金丝猴邂逅,探索滇西北的自然和文化多样性,与自然共同成长。

“捡菌” 走进山野体验采摘之趣

香格里拉这一片美味丛生的森林,从五月底到九月的雨季,丰沛的雨水洒在了横断山脉的山谷林间,滴滴凝结,滋养出嫩滑可口的野生菌子。

当地人把采菌子叫做“捡菌”,“捡”字有两个意思:在山林间采菌子,是对“运气”的一种考验。有时候下完一场雨,满山破土而出的菌子就在那儿等着你,弯下腰捡就行。快跟着当地牧民一起上山体验采摘的乐趣吧!

以菌子的名义,来一场为自己定制的假期,置身于大自然,美味欢愉。

行走原始森林 认识生物多样性

在森林深处,在茂密的针叶林中遇见各种奇异的高山野花,树木有数百年的年龄,小溪边的苔藓也有百岁了,厚实的像沙发一样松软,苔藓从中生长着形态各异的蘑菇,大朵的牛肝菌、巨大的鹅膏菌、甚至在腐叶里藏着松茸。

地衣长在石头上,它们是地球的拓荒者,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它们有一项神奇的本领——“死而复生”:在旱季,半年不下雨,它们选择“脱水死去”;夏季雨季到来,吸足水分,马上“复活”。而我们观察它所在的这颗石头,上面有草、有花、还有蕨类植物和苔藓,这几种植物,代表了地球几十亿年生物进化史。

在森林下,还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它没有绿色,甚至全身都没有叶绿素,这就是松下兰,是一种全身晶莹剔透,水晶兰科的植物哦!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是像蘑菇一样吸收腐殖质生存。各色各样的生物构成了一个大的体系,这就是生态系统。

让我们追随探险家的脚步,深入原始森林,探索神奇的高山植物,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海莱阿芝 整理

部分图片来源于迪庆日报社

责编 杨奥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