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扎染:“蓝白之间”融入现代生活

周城村距离云南大理古城25公里,面向洱海,背倚苍山云弄峰,是中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村子北端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蝴蝶泉,村里保存有完好的古巷道、古寺庙、古照壁、古戏台,“家家门外石板路,户户门前有流水”,朴实与诗意交融。走进白族人家的院子,迎面就是一片片以蓝底白花为主的各色布料,晾晒在阳光下,白族人对生活的热爱都蕴藏其中。

自然韵味

“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几个老人在印好花纹的布料上沿着图案反复折叠、翻卷、撮绉……再用针线一针一针地捆扎起来,布料就变成了一串串漂亮的“疙瘩花”。在周城村,这是最日常的生活场景之一。

自古以来,白族聚居的大理洱海地区都是云南纺织文化的重镇,在东汉时期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染织法。《新唐书·南蛮列传》记载,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穿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民国初年,大理的纺织业有了细分,出现了专业化的村镇。有的专营棉花,有的专门纺布,有的从事裁缝,有的制作木纺车,周城村因为所用染料是自产的土靛,成本低、固色好,加上技术精细,成为远近闻名的扎染村,后来被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扎染的步骤有设计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绞扎、浸染这两道工序的技艺是核心工序,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则是关键技艺。

段袁出生于白族扎染世家,母亲段银开是国家级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父亲段树坤是省级传承人,他自己是市级传承人,家里有“璞真扎染坊”。“上百种的扎花手法,甚至同一种针法,用线粗细的不同,针眼差距的分别,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扎花是机器取代不了的。”段袁表示,扎花时收线有松有紧,疙瘩花浸染也不一样,加上漂洗后略有脱色,染出的色彩明暗过渡自然,每块布都独一无二。被线扎紧的部分染不上色,就呈现出空心状的“白”,也就是“花”,其余部分浸染成蓝色,就是“底”。

“蓝底白花”的扎染布做好了,经常有人说它们像极了大理的蓝天白云。白族人崇尚白色,认为其纯洁、端庄,而坐拥蓝天、环抱洱海的地理位置,与蓝色不可分离。在段袁看来,苍山上盛开的白杜鹃,洱海畔泛起的浪花,都是扎染的颜色。

活态传承

2015年,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建成,通过“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珍品展示”“繁花似锦”“琳琅满目”“活态体验展示”等篇章进行精心设计和布展。博物馆收藏了扎染工具和扎染成品两大类,其中有两千多种扎染图谱和3千多个扎染模板。此外,馆内有色卡近600张,桌布、头巾、床单等700多件,馆内还珍藏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古老服饰。

璞真扎染博物馆也是对游客开放的体验空间。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开发了4种体验模式,体验时间从30分钟到3周不等,游客可以灵活选择,根据“动眼”“动手”“动脑”不同主题进行体验内容的组合。时间少的游客可以来一次“印象之旅”,若时间充裕,游客可以学习和体验扎染的绘图、制板、印花、扎花、脱浆、染色、拆花、漂洗和晾晒等工艺流程,并完成最后的工艺品设计和制作,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层体验别有一番趣味。

近年来,大理在探索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大力发展“非遗+旅游”新业态。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调研员杨建宇看来,璞真扎染坊是个集扎染生产性保护、文化展示教育、技艺体验制作、旅游商品售卖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杨建宇认为,“非遗+旅游”不是单个项目的体验,而是贯穿在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的是链条式甚至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游客在旅游中了解非遗、学习非遗技艺、参与非遗表演、制作非遗产品,为扎染技艺的活态传承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也对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当地保护传承非遗的自觉性有帮助。

场景探索

段袁经常去各地参加与非遗相关的展会。扎染布料做成的衣服、裙子、包、围巾、桌布、摆件、卡通玩偶等,兼具艺术和实用性。展台上还会摆放板蓝根、苏木、栀子果、洋葱皮等古法扎染使用的植物染色原料,经常有游客好奇,段袁就会为游客现场展示、讲解古法制作扎染的工艺。“很多植物染色的原料都来自苍山,但是现在用得相对少了,成本太高。”

近年来,扎染技艺也在和其他工艺融合,比如将扎染和刺绣、陶艺的工艺相结合,一套扎染技艺的瓷器,蓝是深邃的蓝,留白处泛出鱼肚白,色彩交界处没有线条的分界,一气呵成的洒脱中有浑然天成的质朴的美。潮流不断演变和轮回,大理扎染布料也被各大设计师搬到日常穿着的服装中去,为时尚圈带来了复古自然的气息。

今年年初,在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扎染主题“非遗婚礼”,这是对非遗年轻化表达的探索。蓝灰色调的扎染作为主角,为整场婚礼平添几分清淡典雅,又配合有传统中式婚礼中的喜盘喜烛、西式婚礼中的路引花,三种元素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交织碰撞。

段袁和妻子杨志瑞作为白族扎染技艺的新一代传承人,希望将扎染古法技艺之美融入现代婚礼场景。“我们一直在想如何让扎染融入生活,真正走到人们心里去。”

来源 中国旅游报责编 谢同希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