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醉弥勒“母亲河”,自“淤泥”中破茧新生!

拖峨山是父亲,甸溪河是母亲——这是弥勒人的情愫。对弥勒人来说,提到水,就绕不开甸溪河。甸溪河,古称八甸河(巴甸河),是弥勒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流经弥阳镇、新哨镇、竹园镇、朋普镇,自朋普镇领格村以南进入南盘江,全长195.7公里。千百年来,甸溪河灌溉着两岸的万顷良田,沿河孕育出被誉为“东方波尔多”的东风葡萄园、芬芳四溢的竹园莲花池、郁郁葱葱的竹朋甘蔗林、金灿灿的稻田......甸溪河带给了弥勒坝区世世代代的灌溉之利、鱼米之裕。

穷则思变 打造山水弥勒“母亲河”

弥勒迈入高速发展“快车道”的同时,也使得甸溪河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体污染严重,这条弥勒“母亲河”曾一度陷入“淤泥”满身的困境之中。近年来,弥勒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甸溪河,使甸溪河水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经过治理的甸溪河形成了以防洪排涝为主,兼生态保护、吸纳雨洪、连通河湖、绿道康体、文化展示、商贸旅游、休闲游憩等功能的滨河绿色发展空间,实现“治水、治污、生态、旅游、景观、文化”的建设目标。

前所未有的治河力度,使得沿线河流污染源全部清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自然生态空间不断拓展。以浑然天成代替人工雕琢,融入精心设计的生态泊岸、多元树种等元素,尽目植绿、步步美景,一条污染破败的“臭水沟”成功蜕变为旅游胜地。

弥勒的发展,先后历经了“红烟时代”“生态园时代”“高铁时代”。如今,弥勒正迈入“甸溪河时代”。一次工程投入、效益多重叠加,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甸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成为了弥勒市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山水画境 勾勒甸溪河生态“画廊”

“夫地之有水,犹身之有血脉。”古人将城市水系比作城市的血脉,有水的地方就有活力,一座城市有自然水体,它就有了灵性。

经过有效治理之后,在弥勒的山水画境中徜徉的甸溪河,已然成为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生态“画廊”。青翠欲滴的各种花木,为甸溪河镶上了华丽的花边、涂上了绚丽的色彩。刺桐树披着绣满鲜红花朵的翠绿披风;异木棉穿上粉红的纱裙在河边对镜梳妆;俏立河畔的美人蕉开着鲜红橙黄的花朵灿烂夺目;黄金柳细的叶片在阳光下闪耀,一片片黄金柳树林渲染出迷人的金黄色带,成就了灿烂的风景;紫红色的斑茅花在晨晖中闪烁着优雅华丽的光彩,在河畔溪谷营造一份恍惚迷离的意境;洁白的芒草花蓬松柔软,如棉絮如云团如雪花,在微风中缓缓摇曳,恍如雪白的波浪在翠绿的山谷里流淌......

甸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完工,使之成为弥勒市继庆来公园、湖泉生态园、红河水乡之后,又一个城市湿地公园,成为弥勒市民和四方游客观光休闲、健身娱乐的“新地标”。

天青水碧 甸溪河实现华丽“蝶变”

如今,天青水碧的甸溪河实现了华丽“蝶变”,碧水蓝天百鸟翔,风光优美如画。沿河两岸水清草绿,景点众多,或荟萃当地的民族文化,或展现悠久的农耕历史……

走进甸溪河溪流溪谷段,两岸山势陡峻,森林茂密,古树参天,藤蔓高悬,山花烂漫,芦花招摇,飞瀑层叠。白鹭、钳嘴鹳、苍鹭在湿地公园内飞翔起舞,垂钓、休闲、运动和观光旅游者在绿水青山中流连忘返。


对于弥勒来说,无论是湖泉生态园、红河水乡,还是甸溪河,多年来几大水系早已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质,方能造就如此醉人天地,无需刻意追寻自然的脚步,诗意生活已成为甸溪河的日常。自“淤泥”破茧新生的甸溪河,正在把美好的故事流传给弥勒的每一天,它的“蝶变”经验将深耕于弥勒,著述一个时代的风景,承启一座城市的未来。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文

纳子胜、弥勒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