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澄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多少?

我相信大部分人到澄江旅游都是慕抚仙湖美景而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澄江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索戏——戏剧的活化石;松元太平花灯——生者和亡灵的祈愿 ;草狮子舞——舞动民间文化。

关索戏

“咚咚锵,咚咚锵……”这个声音是否熟悉?没错,当我们听到这个声音,我们总会联想到一些戏剧或是热闹的场景。在云南省澄江市及一些村寨里,每逢重大的节日,戏班子的演员们都会戴上面具,穿上戏服,登上戏台,表演一出地道的关索戏。关索戏,属于古老的傩戏,是流传在云南省澄江市的一个古老稀有的特殊剧种。用“傩”的形式来表演关索戏的地方,全国只有澄江市一处。澄江关索戏有三奇:一是迄今为止仍保留着一套娱神祭天,驱邪逐疫的傩仪形式;二是以傩的形式演绎蜀汉英雄故事;三是角色父子相传,且女人不可参与。关索戏,以人名戏,关索据说是关羽之子,关索戏就是专门以关索此人的事迹为中心的三国蜀汉故事为剧目内容。北宋时传入宫廷才逐渐向表达故事形式发展。因其独特的面具,独特的祭祀方式,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角色的传承方式,故被称为玉溪市的“四古四绝”之一。 关索戏有一套较完整的演出程序:演出前还有必须进行的祭祀“药王”,腊月里择选一个逢双的吉日,全体演员跪拜药王,喝鸡血酒。正月初一正式演出这一天,演员们需要在“药王”神位前进行穿戏装仪式,并两人一组在“药王”神位前磕头,一起唱辞神词后便可出行。然后进行踩村、踩街、踩家、点将、辞神等驱鬼逐疫、消灾祈神等傩祭仪式。演出的队列在村里或是街上敲锣打鼓绕着村道和街巷则称为“踩村”,到住户的家里祝贺则称为“踩家”。踩村,踩家时,去到的每一个村寨, 家家户户的门口都会生一堆柏枝火来驱邪,人们的一个个祈祷交融在一缕缕的香烟中,此外还要鸣放鞭炮,放得越多越象征吉祥。演出结束后还要在举行送“药王”仪式,在夜深时以鸡谢“药王”,所有演员跪拜,取下“药王”的神位后送至村口烧掉,“药王”则被送回天上。这一年里就会清吉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太平花灯  

说起花灯,我们并不陌生,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而在云南省澄江市松元村生物太平花灯却是区别于云南任何一种花灯的表演形式,取太平盛世而得名,既有娱乐的功能,也有祭祀神灵求平安的愿望。松元的太平花灯有阳灯和阴灯两种,阳灯为生者祈求平安,阴灯为逝者驱鬼除邪。阳灯和阴灯的灯班子最核心的人物都是灯师傅和灯主事。按照村寨的旧俗,灯师傅是由本村的祭司充当,灯主事则通过一种特殊的推选方式产生——主事根据参加的人数煮一锅汤圆,其中一个汤圆里包一枚铜钱,另一个包一小块骨头,吃到铜钱的就为新主事,吃到骨头的为副主事。主事主要负责一年里村中的阴灯阳灯的事务,例如主持请灯仪式,春节唱灯,正月十五送灯等等。

松元的阳灯灯事,也有一套较为复杂的仪式流程。先是请灯,在冬月头,灯主事事先准备好做灯神像,印灯,花灯娘娘神位三样东西,然后所有灯班人员齐聚村中寺庙毕恭毕敬在神龛前站好后,灯师傅点上蜡烛,献上贡品,念请灯吉语后,再进行“点血开光”,即用公鸡的鸡冠血点在神位上,点血时,每点一次,灯班的人都要磕头,点完血后所有人一起嗑三个头,“点血开光”完毕。请灯之日,家家户户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饭菜抬到神龛前敬献后,大家一起打牙祭,这样在当地就称为“吃神饭” 。接下来就是“理调子”,由于松元的太平花灯全靠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理调子”时大家就聚在一起对一些剧目进行回忆和整理。大年三十的晚上就开始跳灯,踩村,全村人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地度过一年一度的守岁夜,辞旧迎新。 跳阴灯是在老人去世后,村人打扮成鬼,女人,打渔人,敲打着,唱跳着将逝者送到坟地。在松元,只有六十岁以上去世的老人才能享受到阴灯送葬的礼仪,阴灯在松元葬礼中体现出对高寿老人的一种尊敬。

草狮子舞

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 已成为我们中国人必不可少的迎新象征,我们印象中的“狮子”都是金灿灿的狮身,威武喜庆的红毛,而这里的“狮子”就比较“接地气”了!在澄江市海口镇松元村委会石龙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草狮子舞,并且有一种在别的地方无法找到的独特习俗——七月十五狮子节。这里的草狮子舞,与彝族的丧葬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流传至今仍带着传统民间文化的神秘色彩。草狮子舞与当地彝族的生活习俗和信仰密不可分,也是地理环境和古老民族习俗长期创造的灿烂民族文化。每逢传统节日,跳草狮子舞这个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立夏节、彝族火把节、中元节期间,石龙村就会表演草狮子舞,这种表演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气氛,还是本地人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传统习俗,世代相传、沿袭至今。在这个村子里,村民对草狮子舞都有一种信仰,他们认为看了或者跳了草狮子舞,就可以消灾消难、一帆风顺。草狮子是由当地妇女用针把狮子草一根根缝在布上制作而成。狮子草这种草长于山间,外地称之为狗尾巴草或火把草,每次编草狮子都要用几十公斤或上百公斤。

澄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技艺类:

澄江市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5项,代表性传承人7人(过世1人)。

市级:大鱼笼编织工艺、草锅盖编织工艺、澄江县望海楼

县级:广南营小笠帽编织工艺、八马推车

传统美术类:

传统美术类3项,代表性传承人2人(过世1人)

市级:澄江县关索戏面具

县级:剪纸、泥塑

传统文化之乡:

传统文化之乡4项,传承主体为少数民族的有1项(澄江县松元太平花灯之乡)。

市级:澄江县小屯关索戏之乡、澄江县松元太平花灯之乡

县级:前香村草锅盖之乡、禄充䆲䆡鱼之乡

传统舞蹈类:

传统舞蹈类6项,传承主体为少数民族的有4项,代表性传承人1人。

市级:澄江县彝族祭祀舞—《阴灯》、澄江县彝族草狮子舞、澄江县汉族舞蹈《打秧佬》、澄江县兵器舞蹈《搬打》

县级:大塘子苗族芦笙舞 、松元彝族跳乐

传统戏剧类:

传统戏剧类3项,传承主体为少数民族的有1项,代表性传承人11人(过世2人)。

国家级:小屯关索戏

市级:太平花灯

县级:澄江民间花灯

传统音乐类:

传统音乐类有11项,传承主体为少数民族的有6项,有2位代表性传承人。

市级:澄江县彝族四弦舞曲、澄江县苗族芦笙舞曲

县级:澄江民俗礼仪音乐、关索戏音乐、彝族太平花灯音乐、澄江扬琴音乐、彝族民歌、彝族婚礼音乐(唢呐曲)、汉族民间歌曲、彝族舞蹈音乐、澄江花灯音乐

民间文学类:

民间文学类有12项,无代表性传承人。

市级:抚仙湖名的由来、抗浪鱼名的由来、汉兴亭侯李恢的传说、赵仕麟的故事、立夏节的传说、丹凤衔书

县级:关三小姐的传说、镇海营的传说、湖南巡抚李发甲的故事、正月十六闹元宵的传说、许湘的故事、赵晓宾的传说

民俗类:

传统民俗类7项。

市级:澄江“立夏节”习俗、澄江县龙泉寺上元胜会“送大香”、澄江县阳宗汉族妇女服饰习俗

县级:禄充祭鱼洞习俗、澄江正月十六闹元宵习俗、澄江民间祭祖习俗、澄江民间丧葬习俗

传统曲艺类2项:

县级:圣谕、渔鼓

来源  澄江文旅

责编 杨奥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