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阿妈手里的火草衣


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漾江镇金盏村一个叫三厂局的傈僳族村寨里,至今还传承着一种古老的火草织布技艺,这里的傈僳族阿妈仅凭祖先口口相传和一辈又一辈人的经验,将大自然馈赠的火草搓成长长的绒线,细心地编织出绵韧柔和的火草布,缝制出一件件含香的火草衣。

(三厂局村民小组)

火草是西南地区箐沟和松林中常见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海拔1800米—3200米的丛林中。每年8月间,是苍山松柏叠翠、葱茏欲滴的季节,也是火草最繁茂的时节。每到这个时节,生活在这里的傈僳族男女就会自发地相互邀约,到山里采火草。今年60岁的熊玉兰也加入到采火草的队伍中。


(火草)

熊玉兰自幼就跟随奶奶、母亲学习火草布制作,耳濡目染中熊玉兰15岁时就能熟练掌握火草、麻的采摘、制作技艺。为人妻后,熊玉兰还依照习俗,先后给婆婆、公公、母亲、父亲、丈夫、孩子、孙子孙女们织过火草衣,她手中织出的火草衣物已有50多件。如今,熊玉兰已被列入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搓火草线)

“在我们这个村,所有妇女都会采火草、搓麻线和织火草衣,家家都有一台织布机。” 熊玉兰介绍说,以前,傈僳族村寨山高路远,几乎与世隔绝,很难买到布匹,聪明的祖先就找来火草织成衣服,自给自足,至今还流传着“傈僳女儿不勤快,傈僳男儿无衣穿”的谚语。所以,每年这个季节,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倒上一杯自家酿制的玉米酒,边喝边干活。女人们负责搓火草线,男人们负责杀鸡做饭,就这样相互帮忙着,把采回来的火草叶全部搓成绒线,再分给每户人家。如果家里有老人小孩的,都会多分得一份。

(交流织布技艺)

(熊玉兰和她的织布机)

洗、泡、搓、揉......在熊玉兰家里,只见一张张带绒丝的火草叶,在一双双巧手的揉搓下,很快变成一卷卷火草线,再经过核桃青皮、梅子汁和米汤的调色,变成了黑、白两种颜色。几十道工序后,熊玉兰把制作好的线分别放在梭子里,坐上织布机,手脚相互配合着织起火草布来。随着熊玉兰手中梭子的左右来回穿越,一根根绒线慢慢编成了一块柔韧的火草布......织好的火草布日后可以缝制成衣服、褂子、腰带、挎包等,由于工艺复杂,通常一年熊玉兰只能织1到2件衣服。

(火草、染料、火草布织品)

“由于火草布冬暖夏凉,有消灾除病、表达爱意的作用和寓意,在我们傈僳族的习俗中,节庆、婚丧、嫁娶等活动都必须穿火草衣服和用火草布料。” 熊玉兰说,自古以来,大自然的火草就与当地傈僳族人的一生息息相关,小孩出生后妈妈会给孩子织一件火草衣,老人过世后女儿们也会给父母织一件火草衣,也是结婚时新郎新娘必穿的礼服。火草、火草衣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傈僳族人的生命中,一生一世都不曾分离。

(火草衣)

一年又一年,朴实无华的火草一直默默地陪伴着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傈僳族人民,折射出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也见证了漾濞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

尽管阿妈的那件火草衣,最终又回归了大自然,但曾经的存在和温暖,会一直延续着、延续着……

来源 掌心漾濞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