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茅老街的市井烟火里,明火快炉的颠勺声与红油赤酱的沸腾澎湃出重油重辣的快意,人流如织的喧闹与店家不时的吆喝声交织出畅快淋漓的夜晚……人们叫它“老街”,绝不是因为破旧,而是因它存在得久。它把周遭一切都牢牢牵动起来,聚集了整个城市沸腾的烟火,奔波的身影,还有悠长的挂念。
戴家巷里,一时繁华
思茅老街是自乾隆三十二年改建砖城后,对居民密集,商市繁华区域的一个总称,涵盖了老城区的整个“山坡”。1914年,普洱道署由宁洱迁驻思茅,思茅成了普洱道的政冶、经济、文化中心,商业发达,茶马云集,茶庄、金银铺、铁匠铺、客栈、马栈应有尽有。
戴家巷东西走向的街道里,现存9间砖木结构的老宅,临街是店铺,后院为居所。房屋多为重檐硬山顶挑厦楼房,青灰瓦屋面。其中,9号院为合院式建筑,结构上采用走马转角楼的形式,2楼檐柱与金柱间设有走廊,各坊相通,此类建筑形式多为富商人家所用,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是思茅区现存不多的古店作坊,现仍有人居住。
如今,岁月除了给戴家巷的房屋添上了历史的尘埃,似乎没再过多改变什么。市井仍在,这里的民居所呈现的还是悠然、朴素的生活景象。那些斑驳的石砖十年前就这样斑驳了,那些褪色的木门十年前就已经是旧旧的颜色。这些古老的建筑,带着这座城最初的风格,默默在这里驻守着......
古老的戴家巷里,一阵新风吹过
一阵新风吹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目光投到了这条古老的街道里。从前安静的老巷开始变得个性,富有情趣。走进戴家巷1号的“净生门”,除了各种品类的茶,最惹眼的就是各式古玩和自然古朴的照本堂布衣了。除了喝茶,店里的瓷器修复技术也是一绝。
再往前走,不出5米是戴家巷3号,这家店叫“不苦茶馆”,除了传统的泡茶烹茶以外,还有很多新式茶饮。手工撰写的茶单娟秀灵动,干花、茶籽所制的文创产品细节满满......
继续往前走,戴家巷5号旁便是欣记豆沙糕点店,出售鞋底饼、豆沙饼等备受思茅人青睐的糕点。传统糕点的美味江湖,店主刘欣一守就是20多年。
戴家巷9号老宅,如今是“一朵小花”花艺工作室。其创办灵感来自于普希金的《一朵小花》,一直安静地绽放着戴家巷的风采。
同样是驻扎在戴家巷的One's cafe,简约明快的后现代装修风格,让它满满都是阳光的味道。One's cafe的中文名叫“万事咖啡”,因为店主李夏天相信:“任何事情做上一万遍以上,在这个行业都会成为顶尖。”
如今的戴家巷是“老院新店”模式的聚集地,但新开的店面没有带走老街的古典。在这里生长的人,围绕着一日三餐,围绕着口腹之欲,搭建起一种无法被定义的关联。人们还能找到熟悉的味道,找到曾经的感觉......
庆幸旧的还在,新的可见
阳光在纵深贯穿的戴家巷里仿佛可以照到历史的尽头,曾经繁华一时的老城时光,跌宕的悲喜记忆,见证思茅兴衰起落的发展轨迹,它们隐于此,也散于此。庆幸的是,旧的还在,新的可见。
有人说,离开故乡的人,一辈子都在寻找故乡,找的又是什么?是一模一样的砖瓦?是一模一样的道路?还是一模一样的店家?或许只是记忆里永远也回不来的纯真烂漫、无忧放肆的情景,在这样的回忆里,永远有那条老街,无比温暖、悠然。
记忆中的戴家巷,是曾经日复一日地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停留,如此这般记忆叠加后才能拥有的专属温暖。有了这样细致到无以复加的记忆,老街就能永远在心里鲜活着,继续生长着,再也无惧岁月的侵害。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文
朱正、周思雨、刘庆明、各店家供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