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 水“稻”渠成丨楚雄州永仁县外普拉村的文旅农康探索之路

楚雄州永仁县宜就镇外普拉大村,因集中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彝族传统夯土建筑民居群落,山水田园格局优美,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简称SDGs)在中国的首个示范村。近年来,外普拉大村在“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下,积极探索业态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走进外普拉村,一眼就能看到稻田与村落的相得益彰。目前,大村实施生态稻田景观升级打造工程,把稻田产业和文旅产业结合,从稻景相融的景观农业出发,将大力发展绿色种植、有机养殖、农田轮作、配套加工等,示范带动区域农业生态化、循环化发展,进一步发展外普拉可持续生计体系;进一步探索外普拉特色的“文旅农康融合发展”之路。

生态农业发展

外普拉大村人口849人,有耕地2002亩;有经济林果地442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27亩,主要种植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种植、养殖专业户正逐步向规模化发展,第一产业的多元结构形成。一产是发展根基,涵盖水稻、油菜轮种,传统养殖等。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景观、生态氛围进一步提升。外普拉将成为一个农耕文化“存活”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全景式”传统古村落。

农产加工与研学

二产目前主要涉及芒果干、咖啡、稻米等农产品加工,还可从使用、观赏等多方面深入挖掘,研发能渗透消费者生活方方面面的产品。插秧节的衍生产品——外普拉生态大米,游人在春季体验插秧,夏季观赏稻田,秋季还能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今年,外普拉还迎来了云南财经大学师生的三下乡活动,让课堂和实践相碰撞。7月,永仁县与云南财经大学签订了多方面优势互补的,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框架协议。外普拉将继续发挥它提供“系列生产体验”的平台作用,成为一个独特的研学目的地。同时,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也将为外普拉产业开发与融合提供助力。

文旅产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大村在巩固好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发扬“花篮背水”实干苦干精神,组建外普拉乡村生态旅游合作社,逐渐运营成型。对外的碰撞中,外普拉大村干部、群众逐渐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传统文化景观对发展的重要性,开始“退烟还稻”。2020年3至10月,外普拉实施生态稻作复兴项目,完成水稻栽种面积84亩,参加农户35户,为农户创收25万左右,预计为村集体创收约30万。同时举办外普拉首届开秧节,传承稻作文化,宣传生态水稻,初见成效。

目前正在升级打造的生态稻田景观项目,投资325万元,在不影响正常对外开发的情况下,统筹施工,预计10月底完工。届时稻田与古村落之间的道路相通,延伸至田间、村子各处,形成四通八达的步道,使村落风貌与稻田景观在旅游体验上深度融合。步道沿途增加、升级景观节点,生产、生态、文旅项目穿插布置,因地制宜、 疏密有度,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生态稻田景观效果图)

来源 永仁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王韵鸥 文/图

部分由外普拉大村供图

责编 杨    奥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