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陶匠】心有沉香,纷华不染——倪晓雯

编者按:历经六百多年历史的华宁陶,生生不息,窑火不灭。为深入宣传推介华宁陶,讲好华宁陶故事,我们围绕产业发展及匠人、匠心精神,走近华宁制陶人,通过深入沟通和对话,持续推出“华宁陶匠”专题,带你走进华宁制陶人的世界,深度聚焦华宁陶,感受来自手工艺人手心的温度和执着。

在落笔之前,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林清玄《沉水香》中的句子:“一个人内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惧浮世。”思考再三,最后决定将它放进标题之中——制陶者如果能以淡定从容之姿用自己的双手将内心沉淀了的情感付诸器物,这样的器物,定能抚慰人心自成风景。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陶匠叫倪晓雯,一个优雅从容的制陶者。先于她之前认识的是她的工作室,碗窑村窑街中心地段,一个斜坡往上,有木牌指路。到了门口,“泥火茶音”的木牌坊上铁线莲缠绕,两间土木结构的房屋中间的过道被打理得别具韵味,历经岁月洗礼的土墙上零星镶嵌着些陶罐,墙角的绿植充满了生机。几次无意间的拜访都因屋主人未在而只能和门外的花坐一会。

再拜访倪晓雯时,她窑街上的铺子已经装修好开始营业。


倪晓雯与陶的缘分从出生就开始了。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碗窑村人,一直在旧时的碗窑村陶厂做工,因此儿时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陶厂里度过,吃过泥巴,掉过装满釉的釉缸。疯玩一整天之后的撒娇就是想让父母抱,与陶打交道的缘故,记忆中父母身上总有一股泥巴味。至今,这股泥巴味成为倪晓雯掸也掸不去的童年回忆。


倪晓雯开始接触陶艺是受父亲的影响,17岁便开始制陶的父亲至今依然手不离活,倪师傅擅长拉坯,是当地有名的拉坯大王,热心肠的倪师傅总是乐于帮别人做难做的器型,工钱也是让人家随便给。拥有高超拉坯技艺的倪师傅带女儿入了门,2013年倪晓雯开始跟随父亲做陶。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之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让从未系统学过陶艺的倪晓雯在制陶的世界自在徜徉。


前期边上班边自己不断琢磨,手捏壶、杯、小物件,做素坯送同事,随意的创作却受到同事的大加赞赏,这大大激发了倪晓雯的信心。三年前倪晓雯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缘窑坊”,后在一次与朋友的深聊中更名为“泥火茶音”取“一泥一火一丹青,一茶一水一知音”中的四字,寓意泥与火的结合让陶器呈现七彩多变的色泽,陶茶结合让来到工作室的客人喝着自己泡的茶讲述旧旧的故事。


聊起工作室的创办,倪晓雯说最开心的是第一年,她将自家的旧民居收拾打理得颇具味道,成为一个能安放自己、安放心情的居所。布置好之后倪晓雯在工作室开了手作暑期培训班,自己的第一批客人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小朋友,拉坯、捏小动物、小人偶、小花盆、做茶具,丰富的体验形式与小朋友的相遇治愈了一切。结束了办培训班的快乐时光,倪晓雯将重心放在作品的创作上。


倪晓雯的作品涉及的面很广,花器、茶具、日用器物一应俱全,小器物细而精,大器物朴而雅。静置凝视每件器物,似乎都藏着心事,待时光打磨与你渐次诉说。享受过由构思到烧成这一整套工序的成败带来的惊喜与失落;体会过攻克技术难关烧成稳定后没有惊喜的平淡;经历过由于内心所想与技术不等同而带来的迷茫期;承受过投入时间、情感、毅力而烧裂只能销毁的阵痛。倪晓雯将周遭嘈杂的声音关闭到静音模式,摒弃浮躁之心,慢慢的沉淀自己,在沉淀中不断寻找真正的自我,提高学识与技艺。


“生活是一场无师自通的修行……”“做陶让生活变得有趣,日子慢一点,一切慢一点……”倪晓雯对生活的热爱都汇聚成朋友圈点滴的生活记录。平日大部分时间做东西,闲暇之余就健身、瑜伽、练字、练琴。每年也都会抽一段时间到各地旅游看陶,计划走遍所有制陶之地。


问及通过陶想传达什么?倪晓雯脱口而出三个关键词:父母、经过、回忆。父母一辈子做陶,自己从小便与泥相伴,接棒之后,通过陶想传达得更多的是一种华宁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做陶的历程是与自我对话,与孤独和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浸润着时间、阅历、学识、技艺和情绪情感。倪晓雯说希望今后的作品都烙上自己的烙印。


“浮世是水,俗木随欲望水波流荡,无所定止。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样沉静,一样的香。”偏爱艺术的人,都会在静默中沉得下去,专注于质的升华。倪晓雯似沉香,期待她的别样芬芳!

来源 华宁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