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云南虫谷》走进神秘佤族村寨

近日,电视剧《云南虫谷》正在热播,险象环生的情节,奇异诡谲的氛围,让观众大呼过瘾。这趟关于云南的探险旅程将胡八一、Shirley杨、王胖子的友谊、责任、勇气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镜头中神秘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也引发不少网友热议:“这样的情景真实存在吗?

答案是肯定的。




       佤族村寨的“牛”图腾崇拜

剧中,胡八一、Shirley杨、王胖子闯进了一处挂满牛头骨的佤族寨子,犹如秘境。佤族人为什么会在寨子中摆放这么多的牛头,这和他们的图腾崇拜分不开。

从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和古代神话《达惹嘎木》中可以了解到,牛是人类始祖的传说。其中在一则佤族祖先的传说中,讲述了牛是佤族救命恩人的故事。

故事讲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佤族青年男女在公明山上放牛,男的叫艾那,女的叫叶布勒。正当他们下到山脚时,突然雷声四起,天降大雨,洪水泛滥。洪水淹没了一切,艾那和叶布勒连忙把牛群赶回山上。洪水越往上淹,他们越把牛群往高处赶,最后公明山还是被洪水淹没了。洪水淹死了飞禽走兽,也淹死了其他人,只剩下一头水牛和他们两人。幸运的是艾那和叶布勒骑在水牛背上。三天三夜后,洪水退去,水牛也死了,但他们却活了下来。因此,牛成了佤族的救命恩人。从那以后,佤族逢年过节都要先拜祭水牛。后来,艾那和叶布勒结婚并生育了儿女,他们就是佤族的祖先”。

据今3000多年前的沧源崖画,就描绘了众多关于牛的图像,有牵牛、吆牛、骑牛、食牛、饮牛、斗牛、剽牛等各类图画,还有化妆的牛角舞、手持牛角(兵器)的人画像,可见牛在当时佤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佤族漫长的狩猎和采集历史中,牛是人们主要的捕获对象,是维系人们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与人的生存密不可分。

直到如今,在传统的佤族村寨中央,都有一座栽有“丫”形牛角桩的土台,佤族妇女筒裙上织绣的牛头纹、佤族男子上衣上用银泡或布装饰的牛头图案都深深打下了佤族牛崇拜的烙印。



         冬暖夏凉的佤族特色传统民居建筑

《云南虫谷》中,凡遇到大事,全村人就要汇聚在一起商讨,这真实贴合了佤族村寨的生活习俗。佤族村寨的寨桩正是全寨人民有重大仪式和活动的集聚场所。

而孔雀收留胡八一、Shirley杨、王胖子居住的佤族民居,也饱含了佤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建筑智慧。

佤族的民居,一般建在大山里一个平缓的小山顶上。房屋依山势地形而建,分布随意,没有一致朝向,多年自然生长形成的荆棘丛成为村寨的栅栏。其建筑用材完全取之于大自然,无华丽奢侈的装饰,主要用材有竹子、麻栗木、红毛树、水冬瓜树、白树、茅草等。

据了解,佤族人民创造出了适应山地居住的特有传统建筑,“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式”竹楼,“四壁落地房”也叫“鸡笼罩房”,远远看去,仿佛看到了古人类巢居的影子。

走进四壁落地房,它的设计可谓玄妙重重。其结构多采用人字木架,屋顶多为歇山式或四面坡,利于泻走雨水和增加散热面,茅草处于很陡的角度,不会轻易被风吹散,风不进屋子,以保证屋内夜夜不熄的火塘更为安全。这样的建筑,居住起来冬暖夏凉,非常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室内最显眼的设施便是卧室的门口架设的火塘,火塘边放置着粮食、盐巴、辣椒,以及烘烤着的牛肉干,这里成为了一家人共叙亲情的地方......

风俗和建筑体现了一定时期内社会环境的文化内涵,《云南虫谷》将深藏在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深处的魅力以高度还原的方式让更多观众去探寻,期待有更多影视剧作品,尊重、推广少数民族文化。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珈彤 文

子涵 李学明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