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专家谈∣云南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建议

云南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云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云南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关键所在,是深化旅游革命的具体实践。云南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如何解决云南文旅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文旅产业有效供给不足、文旅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匹配、文旅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是文旅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性条件,也是我省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现实任务和挑战。

一、深化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

1.构建高端文旅产业产品体系。针对当前文旅消费市场发展新特点和新趋势,以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文旅消费的要素产业为重点,做大做强观光游览业、休闲度假业、健康养生业、特色娱乐业、商务会展业、商品购物业等7大主导产业,构建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文旅产业产品体系,着力解决云南省文旅消费市场需求扩大与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

2.培育优化文旅产业发展载体。支持文旅企业创新发展,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和重组,推动资源开发和产业整合进程,形成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打造具有较强跨界整合能力、综合带动能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企业和品牌企业,做大做强一批综合型龙头企业,做精做优一批专业型骨干企业,做特做活一批中小型特色企业,增强文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具有优势资源的州(市)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旅游独特化、文化多元化、消费低碳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现代化的文旅产业集群区。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加快建设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旅游文化名城、旅游文化古镇、旅游文化古村落等。鼓励支持各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建设提升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传习中心和馆(所)。

3.完善投融资体系。深化文旅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投资力度,壮大文旅投资平台;激发社会资本有效投资活力;大力开展文旅招商引资;创新旅游融资方式;改进政府投资利用效率。

4.提升文旅产业公共服务能力。结合全省“五网”建设,完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一体化、无缝对接、服务优质的旅游交通体系。以国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契机,新建改建一批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提升一批主干公路沿线休息站点,加快建设一批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和停车场。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推动改造提升一批城镇、乡村公共厕所,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基层文旅公共场所。加快“旅游文化+互联网”融合,大力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建设文旅安全防控中心、建立信息化紧急救援联动机制。

5.优化文旅产业人才科技要素支撑体系。积极引进高端文旅人才,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办在线文旅创新创业、创新平台、创客空间、创新基地等,建立“旅游文化+互联网”创客园区和示范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加强文旅从业人员培训和文旅专业化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旅游文化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制度,加强文旅行业人力资源管理。

6.深化文旅产业管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文旅产业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开展文旅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文旅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各部门管理能力、强化文旅市场环境治理,促进文旅产业管理服务能力与产业发展市场要求相匹配,实现全方位、全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深化云南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以优化要素供给为核心、以强调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改造基础设施为支撑和以推进政策落地为保障,深化云南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丰富文旅产品,提高产品有效供给

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全时全域打造文旅产品;鼓励昆明、丽江、景洪等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形成“都市、城镇、乡村”居民与游客共享的全空间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都市休闲聚集区;加强特色旅游小镇主题化建设;推进少数民族村寨为亮点的乡村旅游发展。

(二)提升文旅产品的文化品质

1.促进“民族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一是利用好各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恢复一批民族传统建筑;二是利用好各少数民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在“体验”民族服饰上做好文章;三是利用好各少数民族的传承艺术;四是利用好各少数民族的传承手工艺,开发文旅体验项目和特色文旅纪念品;五是利用好各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开发民族文化节庆精品旅游产品。

2.促进“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一是加强乡村旅游场所的景观化打造;二是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观赏和科普价值;三是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将民歌、民间舞蹈、节庆礼仪、民间游戏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娱乐活动等。

3.促进“红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建并提升一批专题性纪念馆、博物馆和展览馆;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打造红色文化主题舞台剧、戏曲、实景演艺等精品剧目,开发名人人物、标志建筑剪纸、刺绣、绘画等红色文创产品;加大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密集地区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进一步拓展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红色旅游“组合拳”优势。

4.促进“历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一是促进历史遗迹和文物展示的活态化发展;二是加强云南历史剧目的创作;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传习所、短期培训班等。

5.促进“边境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一是开发异国风情体验旅游产品;二是依托边民集市和跨境贸易,打造边境商贸文化和购物文化,开发边境商务、购物旅游产品;三是在瑞丽、河口、磨憨等重点口岸城市,建立中缅、中越、中老国际友谊博物馆,分别陈列和展览缅甸、云南、老挝赠送给中国的外交礼品,展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珍贵友谊。

(三)探索文旅产业的新兴业态

1.积极发展健康产业。打好云南“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一是扩大三七、天麻等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规模,发展高端医养、生物制造、仿制药、生物化工、保健品等生物医药产业,扩大大健康产业规模效应;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支持发展绿色有机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依托温泉、雨林、山地等自然资源,积极开发“森林瑜伽”“温泉SPA”“雨林太极”“食疗养生”等康养旅游产品;四是积极开发傣、彝、藏、苗等民族医药养生、康复理疗、养老基地等民族医药养生旅游产品;五是大力发展高端医疗产业集群,使云南成为国际先进的医学中心、诊疗中心、康复中心和医疗旅游目的地、医疗产业集聚地。六是依托普洱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资源,加快建设一批集医疗、养老、养生、康复、保健、休闲、运动、文化、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打造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2.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汽车露营地、帐篷野营地、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等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基地。

3.积极发展研学产业。创建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际研学旅游营地、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探索“政府+旅游企业+教育机构+科普场所”等模式,打造产业化、专业化、多样化、体验化、趣味化的研学旅游产业集群。

4.积极发展会展产业。做大做优以中国—南亚博览会、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中国昆明泛亚石博览会暨国际珠宝文化节、地方民族特色节庆会展活动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为代表的常态化会议和展览活动,积极申办世界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植物展览会等国内国际知名会议展会,以会展促进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加强文旅产业的品牌塑造

保护和发展云南白药等健康+文旅的中华老字号品牌,保护发展建新园、桂美轩滇式月饼、月中桂等云南美食中华老字号品牌。进一步支持食品、餐饮、医药、茶叶等领域的“云南老字号”发展,深入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制定完善旅游产品业态、旅游要素设施、旅游公共服务、生产运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领域的“云南标准”。

(五)改善服务设施,优化文旅综合服务

1.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出省出境高速铁路建设;加密高速网络,全面提升改造高速公路服务区;加快城乡美丽公路建设,扎实推进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加快推进机场建设,逐步形成广覆盖的航空网;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利用城市观光交通、旅游专线公交、旅游客运班车等交通方式实现文旅交通的公交化,开通旅游专线。将各地区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拓展交通基础设施的文化内涵和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停车场、房车营地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区、景区、游客集中场所停车场改扩建和景观提升步伐,鼓励建设自驾车与房车营地,逐步建立快行漫游的自驾车、自行车、自助游服务体系。

2.提升文旅接待设施服务:推进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需加快改善餐饮、住宿、购物等文旅接待设施建设。

3.扩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厕所建设;建立旅游集散与旅游咨询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集散换乘、导游导览、自驾服务咨询、自行车服务咨询、自主性探索旅游服务等综合性旅游公共服务;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

4.聚力打造文化休闲空间:一是加快推进城市公园、文化广场、公共绿地、艺术走廊、城市绿道等建设;二是加快城市修补,实施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修复城市文化休闲空间;三是加快城市生态环境修复,推动建设特色鲜明、文景融合的城市游憩带;四是打造城市休闲文化商业街区,加强乡村文化休闲空间打造,打造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

(六)加强营销宣传,提升文旅品牌影响

1.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构建云南文化旅游形象体系。深化与国内外地区的联合营销,加强与川藏、黔桂等周边省区的区域联动,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和韩国、俄罗斯、日本、港澳等海外国家或地区间开展互为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合作,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旅游推介会、文化旅游交易会,主动宣传推广云南省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纵向加强文化旅游部门与旅行社、旅游文化企业、旅游组织协会、新闻媒体的合作,开展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和业内交流活动,提高云南省文化旅游城市和目的地的曝光率。

2.加强应用虚拟技术、视频和内容营销、影视营销、体验营销、全产业链合作。一是利用VR、AR等信息技术,制作新型文化旅游宣传片,多方位展示各景区景点、旅游城市的魅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性和真实感,开拓“购买前先体验”的功能。二是利用影视综艺打造文旅IP;三是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打造网红目的地;四是利用马蜂窝、携程、去哪儿等旅游网站,积极发布旅游图集、达人游记和主题攻略等内容,拓宽宣传渠道。

3.做好舆情公关。构建云南舆情监测平台监测、抓取、收集、捕捉国内外平面、广播、电视、网络、微博、论坛等媒体对云南的报道、热议等媒体舆情信息。建立旅游危机处理机制,控制旅游舆情危机爆发。

(七)深化区域合作,扩大文旅市场范围

1.深化边境合作。加强沿边景区(点)建设、培育精品边境旅游线路、与周边国家联合举办文化旅游节,加快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中老缅泰4国黄金旅游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际旅游合作圈等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

2.深化国内合作。在组织旅游线路、加强旅游文化交流,促进旅游宣传营销等方面的旅游合作,实现各地区产品互补、信息共享、市场联动的目的。

3.统筹省内合作。优化省内旅游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大滇西环线、六大旅游区、四大旅游带、旅游线路等的合作,实现省内文化旅游集聚发展。

(八)借力数字云南,实现文旅智慧发展

1.推进政府监督管理工作的高效、透明、智能、长效建设。打造云南文化和旅游大数据分析平台,创新推动“互联网+”智慧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2.推进市场经营服务智慧化发展。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同步提供信息查询、预订支付、电子门票、分享评论、旅游投诉等全功能服务。推进景区景点数字化建设,实现云南4A级以上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和各大旅游城市中心5G信号全覆盖,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旅游咨询中心实现智慧化服务,进一步推动文旅智慧发展。

3.推进游客消费体验智慧化。利用“游云南”APP在线咨询、预订等功能,提高游客消费选择的自由化。借助3D打印等数字技术,提升云南民族刺绣、银器、竹编等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建立云南在线手工艺平台,实现游客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利用AI导览技术,促进各大机场、地铁站、高铁站客运站智慧化建设,为游客提供问路、引导、服务咨询等功能,提高旅游出行的便捷化水平。加快4A级以上景区的智慧建设,丰富《云南映象》等旅游演艺的表演形式,提供更具有冲击力的视觉体验。

(九)提高治理效能,激发文旅市场活力

1.加强统筹协调。有效协调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加强文化和旅游机构的优势互补,通过体制创新,加强社会参与,协调好文化馆、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和旅游企业间的关系,加强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的整合。

2.加快健全市场监管体制机制,继续深入实施《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深化云南旅游革命,打造消费自由的旅游购物环境,构建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结合的统一旅游购物平台,完善旅游购物售后服务。

3.推进云南导游执业自由化。一是积极推进云南省成为全国导游执业自由化第二批试点;二是实现导游电子化管理;三是建立导游评价系统,落实导游薪酬制管理,建立导游职业退出机制。

4.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旅游企业引导机制,加强游客跨区域协同治理。借助“数字云南”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提高治理效率;借助“孔雀码”对产品做到源头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信息可视,大幅改善市场安全性与客户体验。提高政府危机公关意识。推进各州市加快实行“1+3+N+1”旅游综合监管模式。

(十)强化文旅发展的政策保障

1.建立投融资机制,拓宽文旅产业投融资渠道。构建由政府监管部门、投资主体、社会公众、专家、媒体等共同参与的民间资本参与风险防范和监管机制;出台一系列有关文化和旅游项目投融资的优惠政策;积极探索PPP、TOT、BOT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文化、旅游、体育、养老、教育、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投资力度,降低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门槛,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活力。

2.整合用地政策,加强文旅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开辟文旅产业发展的用地规划、手续办理、项目申报等“绿色通道”,合理引导和满足旅游用地需求。充分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政策、乡村宅基地置换、旧城与废弃工矿改造、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等渠道,保障文化旅游项目用地需求。

3.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建立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和程序;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促进文旅职业化教育,开展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形成常态化的培训制度和人才考核制度。

执笔:明庆忠、刘安乐、刘宏芳、韩剑磊、田瑾等(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

来源 旅游评论微信公众号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