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问,对轿子山有何印象?最多的答案会是“景区、冰雪”。如果不是亲身走近,你根本不知道它还蕴藏着多少“宝藏”?有多少关乎动植物的多样性?
“一山分四季,四季景迥异”,奇峰、秀水、冰雪、杜鹃、云海、日出、佛光,这“轿子山七绝”构成轿子山向外的展示面。
“彝人圣山、滇中第一山”轿子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景区,还是生物多样性资源库。
当你走进轿子山,扑面而来的、闯进你镜头的,是冷杉、杜鹃等多种植物,甚至会偶遇珍稀动物。因生态环境保护得当,人、植物、动物在此平衡生存,也因此成为登山探险、峡谷观光、科考科普、研学教育、休闲度假胜地。
即将在昆明举办的“COP15”步入倒计时,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的脚步仍然在继续。9月22日,由省委宣传部、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的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主题采访行“滇中第一峰・走进轿子山自然保护区”主题采访走进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访生物多样性之美。
高山杜鹃基因库:已种植128个品种、2万余株
从初始的30多个品种,培育到128个品种、2万余株杜鹃。
为进一步保护生物基因,延续物种,在轿子山保护区,打造了100亩高山杜鹃基因库——高山杜鹃园。
在高山杜鹃园,大量的杜鹃种类在这里生长繁衍,形成了一个难得的物种基因库,展示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据介绍,轿子山高山杜鹃种质资源创新示范基地由保护区管护局和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建,通过收集保护区内高山杜鹃种子,采用原生种子进行人工繁育、培育后进行野外回归栽植试验的方式,在四方景片区开展试点性生态修复遭破坏的高山杜鹃植被群落。目前,高山杜鹃园面积已达100亩,培育至128个品种,还有多个杜鹃品种待命名。
正在建设中的轿子山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将于今年10月开放。这个博物馆,将打造成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展示、宣传交流的重要平台,游客可在此了解轿子山的生物多样性。
除了高山杜鹃园,轿子山保护区在近3年,共投资了8亿元用于10公里栈道修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等。
在保护区内,记录到乳黄杜鹃、红棕杜鹃、马缨杜鹃等40个品种,毛脉杜鹃、优美杜鹃、乌蒙宽叶杜鹃为本地特有种。每年4-5月份,漫山遍野的杜鹃是最佳观赏季节,期待来年开春!
轿子山保护区:濒危动植物数量增加
这个时节的轿子山,仍能观赏到满山的冷杉。
急尖长苞冷杉林,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这里是滇中地区唯一的原始冷杉。不仅如此,沿着栈道一路还能偶遇多种珍稀植物。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物种基因库。保存了滇中高原最为完整的原生植被和生境垂直带谱,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地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东川区交界处,由轿子山片和普渡河片组成,总面积16456公顷。最低海拔1200米的普渡河河谷,最高海拔4344.1米的最高峰雪岭,相对高差3144.1米。
这样的高差,造就了轿子山保护区具有干热河谷硬叶常绿栎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寒温灌丛、寒温草甸等7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17个群系组和28个群系,保存了滇中高原最为完整的原生植被和生境垂直带谱,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据悉,保护区共记载有野生维管植物154科507属161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攀枝花苏铁和须弥红豆杉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金铁锁、西康玉兰等7种,乌蒙绿绒蒿、毛脉杜鹃等16种植物为轿子山特有。
还记录有哺乳动物79种、鸟类167种、两栖爬行动物47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林麝、金雕、穿山甲3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中国豺、黄喉貂、大灵猫、小灵猫、中华鬣羚、川西斑羚等。
林麝、赤狐、黄喉貂、麂子、血雉、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曾多次出现在红外相机里。
红外相机里的林麝 供图
红外相机里的白腹锦鸡 供图
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保护区内濒危的动植物数量不断在增加。仅2019年5月份观鸟节活动,就观测到有效鸟种181种,在保护区原有鸟种记录的基础上新增14种。其后在2020年保护区配合相关部门组织的保护区鸟类调查活动中,保护区鸟类记录增加到260种。
攀枝花苏铁、须弥红豆杉;林麝、金雕、穿山甲;蒙绿绒蒿、毛脉杜鹃……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共存,展现着“一山有四季,四时不同景”,构成了多样性的天然“宝库”。
保护优先,绿色旅游开发
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
修建索道,让游客车辆尽量不进入保护区内,减少碳排放。修建栈道,防止游客直接踩踏地被,破坏地表植物的自然生长。这是直观的一面。
而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了帮助周边村民脱贫,近年来轿子山在保护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保护优先、旅游旅游的道路。
何家村家 家户户建起洋楼,开客栈、农家乐
走进保护区周边的何家村,异地搬迁之后,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洋楼,开民宿客栈、农家乐。一改过去不通路、不通水电的状况,每户年收入从几千元提升至几万元。
有村民干了几十年护林员,虽然现在家里开起了客栈,生活条件变好了。一辈子奉献给保护区,他们感慨于保护区的植物、动物种类数量在增加,为多年的保护工作取得成效而欣慰。
来源 看看云南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