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理行——纯白的期待

无意在铁盒里翻到一张黑白照片

上面是热闹的街口

孩子们围在一个木箱前

期待着即将捏好的小面人

那些小面人就像连接着童年的片段

虽然是消逝的旧时光

但却有着与面一般纯白的期待

面塑,是指面粉蒸熟为面团,加上颜色之后,用手和各种专用的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民俗与雕塑美学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在许多年前,一位去春游的小女孩在博物馆里驻足了很久,她凝视着橱窗里的面塑,没有言语但却似乎心意相通,哪怕时空转换到了现在,洪霞(面塑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依旧深深的被面塑所吸引。

制作面团,需要按比例混合八种之多的面粉,每种面粉都能为面团提供一些独特的属性,大米粉和小麦粉能让面团充满韧性,而糯米粉则增加了面团的黏性,便于其达到拉伸与造型的目的,其余的粉末分别来自玉米,山药,红薯,藕和芋头。除此之外还要加入一些甘油防止开裂,食用胶则会增强面团的可塑性。

揉好的面粉需要将其蒸熟,面蒸熟之后便不会膨胀,用来制作的面塑也就不会随之变形。蒸一次面会花费半个小时,蒸熟的面还需要继续揉透,并且这样一蒸一揉的过程还会重复三次以上,直到面团的质地变得迎合手感才算完成。

接着就是给白面团揉上颜色,在变成工艺品之前,小面人是可以直接食用的,蒸糕用的色粉把面团变得鲜艳,甚至会令人有咬上一口的冲动。上色这一步有些费力气,我们的老朋友苏龙祥过来帮妻子的忙,泥塑和面塑的确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个人在沟通下都让各自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好。

鲜艳的面团需要盖上湿布发酵一个星期之后才可以获得足够的黏性来制作各式各样的面塑作品。

在大理民间流传着关于面塑的一种说法,四刀八法走天下。四刀指剪刀、齿刀、切刀和开眼刀,而八法指的是八种塑形手法,既揪、揉、捏、搓、滚、挑、压、点。

人物若要传神,对于三庭五眼的刻画则显得尤为关键。滚出脸型,鼻子作压,眼睛则作点,洪霞根据人物的造型特点娴熟地切换着四刀与八法。

面塑在一定程度上要难于泥塑,泥塑在造型时可以对黏土的用量做加减法,而面塑则必须一步到位,补救的几率微乎其微,沉淀内心和保持耐性能有效降低出错的概率。

面塑的颜色丰富、造型优美,经过面塑艺人们长期的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洪霞利用娴熟的技艺创造了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各类形象。

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雾散之后的满月,人们团圆,寄托出对远方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洪霞和苏龙祥正在制作一组旧时艺人捏面时的场景,该如何还原并且将人们代入回忆,这个过程还有诸多的细节值得两个人慢慢商讨。

会是谁无意间在铁盒里翻到一张黑白照片,上面是热闹的街口,孩子们围在一个木箱前,满眼期待着即将捏好的小面人。

这些小面人就像连接着童年的片段,虽然是消逝的旧时光,但却有着与面一般纯白的期待和未来五彩斑斓的梦。

来源:樂字号

编辑 沈艺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