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云南的代表动物,你首先想到什么?我猜大部分人一定是“滇金丝猴”。作为高寒山区上的小精灵,滇金丝猴又名黑白仰鼻猴,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其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旧大陆猴与猿之间的特殊分类地位,动物学家考察后,认为这是动物中最特化的一种,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据了解,目前滇金丝猴现有种群13个,仅分布在云南德钦、维西、丽江、兰坪和西藏芒康五个县内。而在丽江,有一个地方,依靠良好特殊的生态环境,成为小精灵生长繁殖地之一,这里就是——丽江老君山。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将于10月11日在昆明正式开幕,在喜迎COP15大会之际,邀您走进丽江,开启一段高山之旅,在青山绿水中领略大自然的魅力!
多措并举 保护丽江“精灵”栖息地
丽江老君山位于玉龙县境内,得益于良好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老君山内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突出,原始森林、冰川遗迹、丹霞奇峰、江河峡谷、冰蚀湖泊和高山草甸交错分布,具有较高的科学、环境、文化以及独特的风景研究价值。更是整个滇金丝猴三个遗传基因库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老君山内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包括原始冷杉林、杜鹃林以及阔叶林等约20种植被类型。拥有1000余种种子植物、62种苔藓植物,58种地衣、110种菌类、43种哺乳动物、194种鸟类、30种爬行动物、24种两栖动物,当中包括了红豆杉、白点噪鹛、小熊猫、亚洲黑熊、赤麂、中华鬣羚、林麝、黑颈长尾雉等珍稀濒危动植物。其中,老君山上的滇金丝猴主要分布于金丝厂和大坪子两个地方,共计350只,约占滇金丝猴种群总数量的10%。
为保护这群“小精灵”,2011年10月,丽江成立了老君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多年来,管理局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机制,对老君山遗产地、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公园实行统一规划、管理、保护、经营,全方位布局保护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了“管理机构主动管、职能部门配合管、县乡政府共同管、社区群众齐参与”的共管机制。
为进一步掌握老君山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现状,提高滇金丝猴老君山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水平,改善该种群的濒危状况,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严格限定开发范围,进行分区分类管理,研究制定滇金丝猴调查监测项目实施方案,支持开展滇金丝猴监测调查和巡护工作,并实施“一群猴子+一片森林+一方百姓+一支队伍”的保护策略,政府、社区、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多方携手合作,保护共同的生存家园。
转变观念 “猎人”化身“守护者”
“以前没有保护观念,交通也不发达,大家都是靠山吃山。”作为附近村落的“土著”,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检测巡护队队员鱼军告诉记者,以前老一辈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都是靠上山打猎、采药、砍树等方法维持生计,人们对当地环境没有保护观念,后来随着保护人员的到来和动植物的减少,村民们才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作为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检测巡护队队员,鱼军已从事检测巡护工作10年了,在这10年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他和他的同事们都在山中穿梭,巡护、查找狩猎情况、救助受伤动物等,为滇金丝猴和其它动植物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希望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护好这片土地,保护滇金丝猴,让我的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这群可爱的‘小精灵’。”对于这份孤独而又艰苦的工作,鱼军这样说。
除了保护,也要发展。近年来,为保护老君山生态环境,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自然保护中心还与当地村民、政府联手合作探索保护社区发展之路,同时兼顾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增强了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猎人”变为“守护者”,摒弃了传统的“靠山吃山”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自然保护中心还从社区产品设计需求出发,融合社区民族文化和滇金丝猴保护地元素,为居民推广羊毛毡工艺品定制技术,帮助居民制作满足定制需求的手工艺品,支持推出滇金丝猴咖啡,拓展滇金丝猴保护的宣传效应,在保护老君山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自然保护中心将重心围绕科学保护、社区发展、自然教育三个模块开展相关工作,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美好家园。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何雨珍 李亚 文
何雨珍 张志明 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