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洱海治理具有全球意义

洱海

全国第七大淡水湖

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

2015年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让洱海的保护治理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

2016年

一场史无前例的抢救性保护治理攻坚战打响。

2018年

为了改变环湖过度开发局面,大理白族自治州打响了“八大攻坚战”。

如今

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形成“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并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洱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杨继培 摄)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

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

见证了洱海水质的逐渐稳定和好转

他认为

中国的洱海也是世界的洱海

此前举办的“洱海论坛”

将让洱海治理与保护的

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有机会走向世界

全国95%的湖泊面临与洱海类似的水污染挑战,这意味着,洱海治理的经验可以为国内其他湖泊的治理提供参考,而大理多年来探索出的洱海治理和保护模式同样适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杨继培 摄)

孔海南长期从事湖泊流域污染控制与治理,他和他的团队帮助一度面临蓝藻暴发的洱海逐步恢复往日风采。在他看来,没有比海菜花的回归更能体现洱海生态逐年向好。

2006年我们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落地大理的时候,海菜花早已被列为珍稀濒危植物,在洱海中也早已绝迹。

为了保护好大理人民的“母亲湖”,从当地政府到流域内群众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做出了巨大改变,为湖泊保护让路。

最让孔海南难忘的,是在洱海的源头,当地百姓放弃了需要使用大量农药和肥料的大蒜种植传统,改种其他作物,这样的决心和奉献令他感动。

洱海水质的改善为海菜花的回归创造了条件。孔海南说,在上海购买300克海菜花需要近20元,这意味着一亩海菜花的收益可以达到7000元。“海菜花回归的故事,正是洱海治理成果的见证,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注解。”孔海南说。

孔海南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洱海论坛,让洱海保护“政府主导、依法治湖、科技支撑、企业创新、全民参与”的治理经验,帮助到更多受水污染困扰的湖泊。

(孔海南与团队成员在洱海调研   资料照片  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知道多一点

近年来

大理白族自治州围绕洱海保护治理

加大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积极推动洱海流域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重点培育壮大

适合洱海保护的农业绿色产业

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实施绿色生态种植30万亩

减少大蒜种植面积12.36万亩

关停搬迁了禁养区内的46个规模养殖场

洱海流域奶牛存栏

从最高峰的11.83万头减少到3.68万头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洱海流域的18个乡镇、街道建成25座废弃物收集站,还建设了4个有机肥料加工厂、一个天然气加工厂,目前还有一座天然气加工厂在建。整个洱海流域已实现粪便类、秸秆类、海里的水草藻泥类、污泥类、餐厨垃圾类等有机废弃物的全收集、全利用、全覆盖。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通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科学划定畜禽禁养限养区、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及推广使用有机肥、洱海流域禁种大蒜等措施来实现。

2018年以来,洱海流域全面实施“三禁四推”工作,化肥农药使用量得到大幅削减。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35.84万吨,建成洱源县3.5万亩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和3120亩大理荣江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等两个生态种植示范区。

全面完成洱海流域主要入湖河流周边200米、洱海及重要库区周边500米禁养区内46个规模养殖场关停搬迁。限养区实际在养的128个规模养殖场全面配套建设堆粪池、沉淀池、雨污分流管网等环保设施。2016年至2020年累计收集处理畜禽粪便85.16万吨,2020年洱海流域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

大力推广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的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扩大水稻、烤烟、豆类、油菜等低肥水作物种植面积。洱海流域大蒜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12.36万亩逐年大幅压缩,2019年基本实现大蒜种植清零。

大理州农业农村部门在实践基础上提炼形成“大理州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被作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模式之一,在全国推广。

(杨艳玲 摄)

海西片区建成田园风光产业带

喜洲镇仁里邑村的“花语牧场”坐拥358亩大型花海,被誉为“中国最适合拍照的花海”。据牧场负责人介绍,在兼顾景观功能的同时,园区重点建设了清水渗滤入湖系统、人工加强型湿地系统、尾水循环抽提系统、生态缓冲带,构筑了面源污染防治末端防线并配套建设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智能化控排系统,做到了清水入湖补给、污水循环利用、面源污染的治理和洱海保护,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是洱海流域著名的集生态、生产、生活于一体,传承白族农耕文化,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项目。

依托优美的海西田园风光、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结合古城、古镇、古村建设,海西片区集休闲观光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特色餐饮、房屋租赁、白族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产村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以天赐蓝莓、花语牧场、夏夜星空、伊美农业、水花庄园等为代表的一批休闲农业景点,以喜洲镇桃源村、周城村、湾桥古生村、银桥镇磻溪村、大理镇龙龛村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乡村旅游专业村。

2020年,海西片区州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企业)有10个,休闲农业接待人次达600多万,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海西片区约有5100多户1.4万人从事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黄兴能 摄)

加快推进奶产业转移发展

大理州交通区位优越,气候条件适宜,草料资源丰富,草食畜饲养传统悠久。2020年末全州奶牛存栏7.1万头,生鲜牛奶产量30.73万吨,占全省的51.3%;全州乳业产值达45.35亿元。州内有欧亚、来思尔和蝶泉3家乳企,日处理鲜奶能力达2000吨。

传统上,大理州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分布于洱海周边的洱源县和大理市,给这一区域的草料供应和环境保护造成了过大的压力。近年来,由于洱海保护行动升级,全州奶产业发展重心发生了调整转移。2017年大理州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奶牛产业转移发展的意见》,提出在洱海流域传统奶牛养殖区域稳定存栏、提高单产,在流域外扩大奶牛数量,支持欧亚、蝶泉、来思尔等乳品加工企业到洱海流域外鹤庆、剑川、巍山等县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带动农户发展奶牛养殖,促进奶牛产业转移发展。

目前,洱海流域以内的奶牛养殖数量减少至3.15万头。来思尔乳业、欧亚乳业分别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剑川县、鹤庆县新建牧场,奶牛养殖和奶业发展重心向洱海流域外转移发展。鹤庆县现代农业庄园有限公司和弥渡金润奶牛良种场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奶牛示范场;2020年10月14日,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剑川万头奶牛养殖牧场首批1550头新西兰奶牛抵达,全州奶牛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欧亚乳业在鹤庆县新建日处理500吨原料奶的加工生产线,年内将建成投产。

来源 云南日报

责编 谢同希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