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身穿民族盛装的哈尼族姑娘施晓悦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青年代表登上了大会发言席,与全球的参会嘉宾分享了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如何成为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典范和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故事。
施晓悦是玉溪峨山人
会后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在大会新闻中心采访了
这位向世界宣传哈尼梯田的姑娘
(视频来源:玉溪日报视频号)
眼前的施晓悦身着哈尼族服装,1.7米的身高和姣好的容貌使她在人群中显得尤为出众。交谈中时不时冒出的峨山方言,又展露出了她活泼开朗的一面。
(施晓悦在大会会场留影。蒋俊华供图)
施晓悦说:“我是哈尼族,家里的长辈有哈尼族也有彝族,加之我从小在峨山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长大,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我的血脉之中。”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7岁随父母离开峨山后,施晓悦就读于玉溪一小、玉溪四中、玉溪一中。目前是云南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大三的学生。
今年9月,经过层层选拔,施晓悦接到了此次在大会上发言的任务: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青年代表,向世界宣传哈尼族梯田文化。“这一个多月来我整个人都是‘紧绷’的,全力以赴地准备此次发言。在上台之前还是很紧张的,但是当我走上台后,只有专注和激动,想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我们哈尼族的祖先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施晓悦在发言中讲述道:1300年前,崇拜大自然的哈尼族祖先细心保护着茂密的森林,围绕森林涵养出的丰富水源,哈尼族人在森林之下搭屋建寨,又在村寨周边依山随势挖田引水,开垦出了宛如天梯的层层哈尼梯田。他们修渠灌田,田渠以木刻分水制度,保持了梯田的用水公平和谐,沿梯田而下的水,在河流中又形成了水蒸气进入大气变成降雨。
“人的活动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循环,反而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这样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施晓悦说,冬去春来,在千百年的轮回中,哈尼族人祖祖辈辈稻作为生,生生不息,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和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让哀牢山区拥有2000多种植物和460种野生动物,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展示地区。
4分多钟的讲述
20岁的施晓悦
面对1500多名国内外嘉宾
毫不怯场
落落大方、亲切自然
(视频来源:云南发布)
“时间有限,在大会上只分享了哈尼梯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其实,云南全省各地的各族群众都在携手同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相依存,和谐共生。”
施晓悦说,这次COP15大会是一个契机,让自己更多地去了解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作为新时代的哈尼族青年,今后她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号召更多青年加入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队伍中来。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其实
施晓悦向世界宣传的哈尼梯田
不只是红河有
在玉溪也可以欣赏到绝美的梯田风光
(那诺梯田 郭建林 摄)
来源 玉溪发布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龚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