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理】唢呐声声 乡愁悠悠

在洱源,打听哪里的唢呐吹得最响亮,洱源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唢呐吹得最出名的就是松鹤村了。”

洱源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1996 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洱源县茈碧湖镇松鹤村,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唢呐村。

穿着羊皮褂子吹唢呐,也成了松鹤唢呐艺人的标准形象。

不吹唢呐不为喜

洱源民间有“不吹唢呐不为喜”的说法,“松鹤人活要吹唢呐,死也要吹唢呐,无论悲喜都要吹唢呐”。

在松鹤,但凡村民遇到婚、丧、嫁、娶、竖柱、立碑、庆寿、学成名就、洞经会和重大节庆活动都少不了唢呐。

“唢呐来自与民间,在百姓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又融入到民间生活中。”唢呐文化的价值于今天而言,就是因为它千百年经久不衰的曲调和古本。

松鹤村的唢呐队员是洱源县唢呐队的主体,洱源唢呐队自1987年组建以来,承担了省、州、县乃至全国性的重大文化活动以及节日庆典和迎宾等演出,“松鹤唢呐声震八方”。从村口往前走不过百米,就是松鹤村唢呐文化传习所。

吹唢呐“讨”媳妇

罗学义是传承松鹤村民族唢呐文化艺术的带头人,他介绍,松鹤先民从何时起吹奏唢呐,现已无从考证,但在罗学义收集整理松鹤唢呐文化的几年时间里,他得知唢呐艺术在民间的流传“早在清朝时期”,当时大松甸村先民唢呐艺人罗匡保在迎接“乡饮官”回村的仪式上,假借唢呐哨子不润而吹出“结巴唢呐”“戏弄”“乡饮官”的古本留存至今。

今年63岁的罗学义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自从主持建设了松鹤村唢呐文化传习所后,着手收集了很多松鹤唢呐的文化故事。

20世纪20年代,大松甸自然村第二代唢呐艺人罗凤银由于唢呐技艺高超,经常受邀到凤羽、炼铁、漾濞等地去吹奏唢呐。“罗凤银用悦耳动听的唢呐声、欢乐优雅的调子打动众人,最终赢得炼铁女子赵氏做媳妇”,至今仍是松鹤的一大美谈。

民间艺人毛六凡

毛六凡是松鹤村里数一数二的唢呐艺人,现在是松鹤村第四代唢呐传人,带出了十五六个徒弟。毛六凡今年60岁,因为喜欢音乐,11岁开始自己做笛子“胡乱玩玩”。20岁时,毛六凡师从大松甸自然村第三代唢呐艺人毛厚银学吹唢呐,22岁出师后便开始独自演奏。37年的吹唢呐生涯,毛六凡已经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唢呐艺人。

毛六凡说,年轻时吹唢呐更多考虑的是帮助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而现在吹唢呐是觉得自己有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家办喜事,我们去吹唢呐,一天能挣12元钱,吹三天总共挣36元。对于我们而言,那已经是很大一笔收入了。”

毛六凡想不到,唢呐在今天仍会有市场,直到现在,自己仍会被邀请到市里、省里参加演出。“现在收入也增加了,两个人去帮人家吹唢呐,演奏三天可以挣到六七百元。”毛六凡在坚持梦想的同时,也能用梦想点亮生活。

做成一个唢呐需要几个步骤?

和其他民间唢呐艺人一样,毛六凡熟知唢呐上的每一个零部件,甚至在很多时候,自己会动手做唢呐的吹杆。

“本地山上那些矮小的灌木,每年 10-11月就可砍下来掏空,用香油擦拭半年,就可以挖洞做出吹杆了。”在毛六凡的讲解下,我们才真正开始了解这个被白族人民珍爱的民间吹奏乐器。

唢呐其实是由一杆空心黄杨木管,管上钻7个洞,管上端安个芦苇哨,下端安个铜喇叭制成的。

“7个洞,左手按四个洞,右手按三个洞。”毛六凡说这是吹唢呐最基本的要领。

“吹唢呐不分白天黑夜,情绪来了,想什么时候吹就什么时候吹。”毛六凡说松鹤人性子耿直,欢乐也好,悲伤也罢,只要身上带着唢呐,顺手就可以奏出自己的心情。

唢呐有调动人情绪的魔力

“欢乐的调子让人心花怒放,激昂婉转的音色使人精神振奋。”毛六凡说自己亲眼见过,村民家中有一老人去世,本来家属的情绪已经平复,但唢呐的哀调一响,家属们就大哭起来。在毛六凡看来,唢呐本身就有一种魔力,能够调动人的情绪,“高兴时吹了更高兴,难过时吹了更难过。”

在长期的演奏经历积淀中,现在的毛六凡拥有了自己的唢呐演奏小组,但凡邻村有红白喜事,都会有人专门请毛六凡去演奏。

“一般一个演奏小组有 6、7人,遇到事多时,松鹤村各小组之间可以自由协调。”在松鹤,唢呐艺人阵容庞大,全村有20多个唢呐吹奏班,180多个吹打师傅。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仅10岁,可吹奏《龙上天》《蜜蜂过河》等大小360调。

在松鹤,唢呐和吹唢呐并不稀奇。众所周知,松鹤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唢呐村,一群穿着羊皮褂子吹唢呐的场景算不上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可是,这群人像绕着球场奔跑的运动员,一辈人从上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数十年来雷打不动地做着一件事,这就让人很受感动了。

来源 大观周刊

杨秀杰 文

刘珈彤 图

部分图片来源于观远的博客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