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永仁县丨方山野生中华秋海棠正娇艳

小朵娇红窈窕姿,

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在清香在,

不是幽人不得知。

这是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咏秋海棠的绝句。秋天渐深,按理说花事已过,不到林泉山野之间,你很难知晓,原来海棠如此幽静含情。

金秋,到楚雄州永仁县方山漫步,山谷深处的步道两侧,岩壁、树丛、苔藓上,星星点点分布着一簇簇粉嫩娇小的秋海棠,鲜活水灵,娇小俏丽,让人忍不住多驻足看上几眼。

方山景区地处滇川交界,迄立于金沙江南岸,属云岭余脉百草岭山系,海拔928~2377米,总面积达34平方公里,它是旅游度假胜地,也是自然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森林覆盖目前达95%,有云南松、稀树、古藤等植物140余种,植物丰富多样。

自古海棠就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秋海棠更是有别具一格的魅力,娇艳中透露着坚韧和野趣。明代绘画大师陈道复曾咏秋海棠之艳丽:“翠叶纷披花满枝,风前袅袅学低垂。墙根昨日开无数,谁说秋来少艳姿。”

明代俞琬纶《秋海棠》描绘道:“春色光阴到海棠,独留此种占秋芳。稀疏点缀猩红小,堪佐黄花荐客觞。”就把秋海棠与菊花并列,称为是秋季助酒、托物言情的文化载体。

辛亥女杰,民族英雄秋瑾作诗《秋海棠》:“栽值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藉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秋海棠属约有900种,这种小巧的被称为中华秋海棠,是该属的耐寒种类,多年生中型草本植物,根状茎近球形,通常茎高20-40厘米,最高70厘米,几无分枝,外形似金字塔形。叶较小,椭圆状卵形至三角状卵形,先端渐尖,下面色淡,偶带红色,基部心形,宽侧下延呈圆形。花序较短,呈伞房状至圆锥状二歧聚伞花序;花小,雄蕊多数,短于2毫米,整体呈球状;花色因光照影响,呈现不同程度红色,从粉白、粉红到玫红不等。

它常生于山谷阴湿岩石上、滴水的石灰岩边、疏林阴处、荒坡阴湿处以及山坡林下,海拔300-2900米。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可被被驯化、开发成道路两侧的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个体小、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它不仅包括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还有一些适应性较强的低矮、匍匐型的灌木和藤本植物。地被植物与草坪植物不同,它们的枝、叶、花、果富有变化,色彩万紫千红,季相纷繁多样,用于园林能营造多种生态景观。它们经简单管理即可用于代替草坪覆盖在地表、防止水土流失,能吸附尘土、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消除污染并具有一定观赏和经济价值。 野生地被植物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且具有自繁能力,一次成活,多年观赏。

来源 永仁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王韵鸥 文/图

责编 杨奥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