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为齐力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这项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与基础工程,云南各地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创新法治教育新模式等方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法治环境。
法治教育基地 让“学法”变得更生动有趣
近日,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以下简称青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青基地选址于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室内展厅面积达600余平方米,集智能化、互动式、娱乐式为一体,由青基地主题标识牌、法治教育展厅、模拟法庭、心灵驿站和法治文化长廊五部分组成。县委县政府精心规划每个展区,高品位、高标准建设综合性法治教育实践场所,致力为全县青少年提供一个法治宣传和体验式教育服务平台。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应用”普法新阵地
为增强青少年学法的趣味性、互动性,青基地在展厅内配置了360度全息投影、全景VR模拟一体机、法律机器人、电子触摸屏、民法典电子书等数字化设备,并将益智的法律知识、典型案例等内容植入设备,用新颖有趣的形式,使法治实践教育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智能技术有机融合,让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法治精神。
与时俱进,重塑法治展厅普法新形象
青基地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蓝本,将宪法、新中国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法治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内容作为宣传重点,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了法治文化的内涵,引导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实战演练,搭建法治运用普法体验新平台
通过典型、生动的案例加大普法宣传,对教育青少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和预防伤害,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具有深远意义。为此,青基地打造了规范化模拟法庭,编制了虚拟案例剧本,由青少年分别扮演法官、公诉人、律师、法警、被告人、证人等角色,让青少年通过模拟审判了解法律知识,让法治在每一个青少年心中萌芽。
聚焦疏导,“心灵驿站”成为青少年新朋友
青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将校园文化和法治文化有效衔接,增设了“心灵驿站”,由取得心理咨询师资质证书的教师和心理服务志愿者入驻,为青少年提供多层次心理疏导服务。
赓续法源,增强中华传统法文化新鲜感
在中华传统法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民本主义,德法互补的治国要略,严以治官、宽以养民的施政方针,良法善治的法治追求,都是重构新时代中华法系的重要文化资源。青基地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整合传统法文化的经典内容作为法治文化长廊的普及元素,进一步推动青少年自觉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精神,坚定法治信仰。
青基地的建成,是牟定县在“八五”普法开局之年的“重头戏”,也是巩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成果的重要抓手,县委县政府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基地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作用,在“法治牟定”的沃土上种下“法治树”、浇开“和谐花”、结出“幸福果”。
“四村一校”全覆盖共建普法大格局
近期,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为导向,按照法治文化与“双语”普法相结合的方式,联合乡司法所、乡派出所在辖区“四村一校”全覆盖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大力推动“法治”“网治”工作,有效提升了全乡群众的法治意识,着力构建起普法大格局,为“八五”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南美力量。
在行政村,专题讲座以引导村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远离毒品、远离违法犯罪为主要授课内容。在学校,重点围绕接受法治教育、打好法律思想基础、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方面开展讲座。
通过会上学知识、会后口耳相传辐射带动,有效构建了全乡共同参与的普法大格局,辖区的法治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据统计,今年以来,南美拉祜族乡组建的乡志愿服务队和“红袖标”巡逻队先后开展志愿普法活动48次,辖区内发生各类案件与矛盾纠纷数量同比下降32.6%。
来源:云南普法
编辑 沈艺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