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也是当今仍在传承发展的活态文化。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服饰,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近日,开远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红河州政协特聘艺术家委员会开远分会会员、开远市文化馆一行,开展民族服饰采风活动。
采风组先后来到小龙潭镇灯笼山村、灵泉街道白打村、中和营镇迤马邑村、碑格乡尾朵朵村、羊街乡宗舍村和黑泥地等村,对彝族、壮族服饰进行采风。
彝族支系阿哲人服饰:保留完好 颜色鲜艳
开远市彝族支系阿哲人主要居住在小龙潭镇灯笼山村。他们的民族服饰至今保留得很好,每逢传统节日村里还时常表演彝族舞蹈“簸箕乐”,该项目已列为市级非遗项目。
(彝族支系阿哲人 黄庆 摄)
(彝族支系阿哲人 王云翔 摄)
(彝族支系阿哲人跳“簸箕乐” 蔡维丽 摄)
(彝族支系阿哲人 黄庆 摄)
彝族支系倮倮人服饰:黑白基调 手工刺绣
开远市彝族支系倮倮人主要分布在灵泉街道白打村、羊街乡鱼塘寨、红果哨村及黑泥地社区。
灵泉街道白打村彝族支系倮倮人服饰以黑白色为基调,至今只有极少部分老辈着民族服饰,该村很好地传承着“西山烟盒舞”,其中“西山烟盒舞之小牛爬树”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是州级非遗项目。该村还于今年被列入全州27个民族文化提升项目之一,正在井然有序地提升改造中。
(彝族支系倮倮人 灵泉街道 蔡维丽 摄)
羊街乡鱼塘寨、红果哨村村民和黑泥地社区的彝族支系倮倮人,语言早已汉化,但服饰装饰上仍保留着传统手工剪纸、刺绣的工序,与灵泉西山白打村彝族的服饰有所区别。
(彝族支系倮倮人 羊街乡 王云翔 摄)
(彝族支系倮倮人跳烟盒舞 岑宴洪 摄)
彝族支系濮拉人服饰:色彩艳丽 头饰别致
开远市彝族支系濮拉人的居住地主要有两处,比较集中的是碑格乡,另一处是羊街乡宗舍村。
碑格乡于2009年被省政府列为云南省彝族濮拉人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区涵盖濮拉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社会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等,因此碑格乡的濮拉语言和服饰保留得相对完好。其中,濮拉人服饰分上半乡和下半乡服饰,主要以头饰来区分,女人服饰均以粉红色为主色,男人服饰以黑色为主色。尾朵朵村村民的濮拉人服饰是下半乡服饰典型代表,至今保留完好。
(彝族支系濮拉人 碑格乡 岑宴洪 摄)
(彝族支系濮拉人 碑格乡 廖福云 摄)
(彝族支系濮拉人 碑格乡 蔡维丽 摄)
(彝族支系濮拉人 碑格乡 蔡维丽 摄)
羊街乡宗舍村的濮拉人语言和服饰跟碑格乡的稍有区别,服饰以红色、绿色为主色。
(彝族支系濮拉人 羊街乡 刘家有 摄)
(彝族支系濮拉人 羊街乡 王云翔 摄)
(彝族支系濮拉人 羊街乡 刘家有 摄)
(彝族支系濮拉人 羊街乡 刘家有 摄)
壮族支系侬人服饰:服饰古老 弥足珍贵
开远市中和营镇的迤马邑村村民多为壮族支系侬人,如今着民族服饰的已不多。幸运的是,还有少部分老人留存着古老的壮族服饰,节假日就身着盛装参加活动。
(壮族支系侬人 岑宴洪 摄)
(壮族支系侬人 廖福云 摄)
(壮族支系侬人 廖福云 摄)
(壮族支系侬人 王云翔 摄)
开远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认真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对全市的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开远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发展统筹规划,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统筹推动。进一步整合开远市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兼具教育性、艺术性、体验性的乡村旅游线路,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孙思漫 通讯员 蔡维丽 邵靖媛 文开远文旅 图责编 谢同希审核 李亚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