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理行——苗绣于心

在过去的一年里

我们走过了山林、穿过了湖畔

与52个非遗项目

邂逅于每一个周五的傍晚

这场记录文化的旅行

仍在继续

希望您能和我一起

探索更多的匠人与匠心

在古籍中

刺绣又被称为“女红”

自古女子从小便要学习

纺纱织布、缝纫裁衣

手捧一针一线

闲看花开花落

静待云卷云舒

这不仅是一幅柔美秀丽的画卷

更是披于一身的牵挂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在历经了多次迁徙后,如今苗族人民散布在世界各地。广袤的地域让这个民族支系繁多,各地区、各支系的苗族不仅在语言上有着较大的差异,身着的苗家服饰也不尽相同。根据史籍记载,苗族按服饰分类,可分为红苗、白苗、青苗、黑苗、花苗、汉苗等数种。

无论是哪一类支系,苗族的服饰一直保持着中国民间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其中,刺绣作为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技艺,最能突显苗族服饰的民族艺术特色。

在大理州漾濞县境内,苗族刺绣以龙潭乡白竹村最具代表性。吴玉清(苗族手工刺绣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小便生活在白竹村,从15岁开始她与母亲学习苗绣。手中的针线亦如彩色的画笔,四十多年来,经吴玉清之手绣出的“画卷”早已数不胜数。

传统苗族服饰以麻布为主要布料。在刺绣之前,需要纺线织布,这也是苗族女人的必修课之一。

吴玉清一只手摇动着纺车,另一只手控制麻线的走向,麻草线需要历经千百次的旋转,才能制成一根根均匀细长且牢实耐拉的麻线。

纺好的麻线要在织布机上排布出经线和纬线。在有序的节奏之间,经纬线相互交织,在彼此浮沉的规律之中,由线成面。

平绣和挑花绣是白竹村苗族服饰中最为传统的刺绣方法。

平绣需要先用黑色的棉线打底,勾勒出图案的轮廓,再用彩线在纹样中进行颜色填充。针脚的起落、施线的粗细、都因物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挑花绣则直接用彩线描绘图案,正面看、反面挑,按照布面经纬线交织的走势,利用搭十字的方法逐一挑绣。

刺绣这项极为精细的工艺,针法众多,充满变化。经过多年的摸索学习,如今吴玉清已牢牢掌握挑花绣、平绣、纺绣、织绣等多种刺绣技法。

彩线游走于麻布的十字纹路,从外围勾勒图形,再往内圈层层纹绣。无需刻意,游针秘诀书写在吴玉清心中,针线的每一次交错,都游刃有余。

一套完整的苗族妇女服饰由上衣、围腰、飘带、裙子、绑腿、头饰组成。从种麻、纺线、织布、刺绣到组装成衣,至少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无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图案的搭配,苗族服饰可以说达到了视觉上的多维空间。

在绣品的图案上,常见的纹样有鸡脚花、草果花、蝴蝶花、九龙花、螺丝花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形象以几何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构图饱满匀称,色彩鲜明夺目。

雨后,山林间多了一丝凉意,白竹村的几位苗族妇女带上了家里的针线,与吴玉清相约在村委会,今天她们要完善手中的刺绣作品。

这不仅是一场苗族刺绣的培训,更是大家在农忙之余,对生活中的艺术展开的美好憧憬。

平日里不善言谈的吴玉清,在教起刺绣时仿佛变了一个人。热忱的气氛之下,每个人都成为了绣花好手。

在龙潭乡白竹村,像吴玉清一样会苗族刺绣的女性大约有一百三十多人。苗绣没有固定的图案模板,也无需提前绘制图案。

关于色彩和纹样的定义,没有标准答案,在游针的旅程中,她们化身为一名设计大师,将自己的信仰和牵挂珍藏在心,绣于衣物,并穿戴一生。

手捧一针一线

闲看花开花落

静待云卷云舒

这幅柔美的画卷

带着指尖的温度

随彩线晕染开来

那些针线交错的瞬间

记录着生活里的细枝末节

我们的所感所知所见

也随针脚的起落

演变为绣于一身纪念


来源: 樂字号

编辑 沈艺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