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依温:坚守初心 让傣陶技艺焕发新光

傣族制陶工艺是原始陶艺的代表之一,也是傣族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慢轮手工制作,它以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器材作为工具,再经过舂土、筛土、拌沙、和泥、制坯、打坯、干燥、烧陶等复杂的步骤才能得到陶器成品。在岁月的流逝中,很多人逐渐遗忘了传统的制陶工艺,但仍有一群人坚守初心,将这传统技艺流传下去。


纯粹的热爱是坚持的理由

2006年5月,“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截至目前,西双版纳有“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3名、州级传承人7名、县级传承人6名。依温是该技艺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在我从事制陶的十几年中,有很多次都想要放弃,但一想到如果放弃了,这个技术怎么传承下去?是热爱让我一直坚持着。”依温平淡的语气中,透露着自己内心的坚定。

“纯粹的热爱”是她说过最多的话。依温10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制陶,2013年开了一家自己的傣陶店。在她的印象中第一次接触到制陶纯粹就是因为喜欢玩泥巴,之后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制陶的路上越走越远。

“看似只是在玩泥巴,但要把这件事坚持下去真的很难。”为了呈现出更好的作品,依温一直坚持纯手工的制陶方式,每个步骤都是亲力亲为,而制陶中让她感到最难熬的就是烧窑。

因为采用高温制陶,在烧窑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窑里的温度,如果温度出现了太大的变化,那这一个月制作的陶器将功亏一篑,所以就出现了一月烧一次窑,一烧就是一周的情况。24小时的守候,经常值夜班的丈夫也曾出现过头痛呕吐的症状,“我曾经也想过靠电烤来减轻负担,我也迷茫过,但是只要想到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现一个独一无二的陶器,我就咬牙忍耐下来。”

创新技艺让傣陶焕发新光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制陶的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陶器的价格也逐渐降低,给传统手艺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依温也表示现在傣陶在人们的生活中已不算必需品,这个技艺也面临着困境,而让传统技艺继续传承下去的方式就是创新。

制作陶器是项技术活,制作流程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偏差,完美的陶器都不能成型。在多年的制陶中依温也发现,曾经传统的平地堆烧法烧制的温度低,速度快,短则3-4个小时,晚则一天就能成型,但这样烧制出来的陶器比较的脆且不耐用。为增强陶器的实用性和耐用性,经过她不断试验后,最后采用高温制陶的技术,让傣陶颜色更加浓厚、深沉,陶器也变得更加结实,即使拿两个陶杯相互撞击也不会轻易地碎裂,并且发出的声音也更加清脆。

如今,在创新理念和新技术加持下制作出来的陶器,风格不同,外形多样,吸引着不少游客的目光。

把傣陶文化传递出去

对依温来说,坚守傣陶技艺,传承的不仅是一份技术更是传递一份热爱。依温一直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身边的人,她的坚持让丈夫再次回到制陶行业,孩子们也耳濡目染喜欢上了制陶,而在她的坚守和严格要求下,她的徒弟们也感受到这项技艺的魅力,逐渐掌握了制陶技术。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傣陶、了解傣陶,依温也开始带着傣陶走出西双版纳,通过展览让更多人看到它的古朴和美丽,她还在工作室开设了陶艺体验课让更多的年轻人体验制陶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傣陶,喜爱傣陶。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舒琪 文/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