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大理】传承非遗 留住“乡愁”


藏在记忆中的乡愁,淡淡的,却永不消散,它们藏在小时候居住的房檐上,藏在每一口吃过的美食里,也藏在飘远的歌声中……

指尖“雕刻”的非遗 爬满记忆的乡愁

大理白族扎染技艺

大理周城,被称为“白族扎染之乡”。从一条棉白布到一块带有扎染的布料,需要经过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等一系列步骤。最终,这块布匹,成为穿在身上的衣服、脖颈上的方巾,亦或是提在手上的帆布包。

(蓝续扎染 图)

如果你问这份记忆是什么味道,那我想,应该是板蓝根的味道!

(蓝续扎染 图)

大理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是大理地区一种流传已久的民居装饰艺术。且这种彩绘多与雕画结合,图案类型多样,动物、植物、器物、山水、人物、历史神话等应有尽有,墙上、砖瓦转角,绘出的每一笔线条都在无声诉说着每户人家对幸福的憧憬。

青瓦白墙,彩绘挥洒其间,雕画结合、墨彩协调,它彰显着每一户白族人家的个性,这是记忆中家的样子。

剑川木雕

剑川木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大理州剑川县白族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技艺,剑川因此被誉为“木雕艺术之乡”。雕刻图案主要有人物、动物和花卉三类,线雕、浮雕、圆雕、立雕,多层镂空雕等,近到大理宾川鸡足山、建水孔庙、昆明金马碧鸡坊,远至北京故宫、上海世博园……剑川木雕走遍了五湖四海。

(施顺华 图)

无论走到哪里,随处看到的一件木雕,就能带你回到记忆中的小镇。

(施顺华 图)

白族刺绣技艺

大理市的白族刺绣技艺内涵丰富,包括生殖崇拜、吉祥纳福、辟邪消灾和宗教信仰四个方面。

如果乡愁记忆可以具象化,那可能是小时候母亲亲手做的展腰和布鞋,或是穿上白族衣服走在街上,领褂的纽扣上三须、五须银链叮当响的模样!

大理石制作技艺

大理市是大理石的故乡,大理石制作技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大理石画里承载着大理的文化和记忆,选矿、压花、解石、打磨、画图、分等级处理、赏石题款、打蜡、装框,石画里的惊艳足以成为嵌入生命的悸动……

舌尖上的非遗美食 每一口都是故乡的味道

大理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有着独特的饮茶方式,头道茶为清苦之茶,用上好的茶叶在土茶罐中文火烤制冲泡而成,寓意着“要立业,先吃苦”;第二道茶为“甜茶”,用核桃仁片、烤乳扇和红糖等配料泡制而成,有先苦后甜之意;第三道茶为“回味茶”,加蜂蜜、花椒、姜片、桂皮沫等配料冲泡而成,寓意着凡事需多“回味”。

(周磊 摄)

一苦、二甜、三回味,先苦后甜,再回味。人生如茶,需慢慢品……

(周磊 摄)

火腿制作技艺(诺邓火腿)

云龙诺邓火腿制作技艺是指以诺邓村为代表,包括周边有盐井的各白族古村,以传统工艺制作,用自产的井盐来加工的火腿制作技艺。

(大理旅游集散中心 图)

咸淡适中的火腿,香味醇厚,令人回味,便如思念般绵长……

(孟志刚 图)

喜洲粑粑

喜洲粑粑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麦面烤饼,因源于大理市喜洲镇而得名。

(罗铸 摄)

色泽金黄,吃起来酥得掉渣的喜洲粑粑,每一口都带着家乡的味道!

这些歌舞里的非遗 是有着身体记忆的乡愁

巍山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以巍山最具代表性,又名“踏歌”,荟萃了彝族音乐、舞蹈、口传文学(诗歌)、民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精髓。

“三步一踮”“六步一花”“三翻三转”等,对于巍山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动作,是只要音乐一响起,就能翩然起舞的肌肉记忆。

剑川石宝山歌会

石宝山歌会是一个以对歌、赛歌为特色的传统歌会,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剑川石宝山举行。

这样一场大型的对歌活动,你是不是也参加过?

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艺术结晶,曲目众多,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经典曲目《小河淌水》闻名海内外,除此之外,还有情意深长的《十大姐》,赏心悦目的《绣荷包》等。

乡愁是首唱不完,也听不厌的民歌,道不尽的思念就听着这一首首的民歌,轻声哼唱……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林燕 整理

部分图片由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巍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大理非遗提供

责编 杨奥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