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艺丨“世说新艺”——当艺术家遇上世博园(五)

编者按:园林和艺术有着悠久的缘分,无论是近现代西方绘画大师莫奈、毕沙罗、梵高、克利姆特,还是中国的艺术巨匠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人都喜欢描绘他们日常居住、旅行所见的那些美丽花园乃至梦幻中的神秘花园,这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也都曾在世博会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博·艺”系列就是新世博园与艺术家之间对话沟通的窗口。

毕海强:天然的雕琢是自然的魅力

毕海强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 云南省版画艺委会委员;

◆ 文山学院副教授;

◆ 2020年版画《红狮》入选“从珠江源出发——第六届全国青年藏书票暨小版画艺术展”;

◆ 2019年版画《乡村舞蹈》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 2014年版画《守候》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创作奖提名奖、云南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 2014年版画《蓝天下》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铜奖;

◆ 2009年12月版画《节日*红云》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  首届中国美术创作奖铜奖 云南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 2008年12月 油画《老挖村的斗牛》获“中国第五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铜奖。

民族与民俗的共赏

毕海强作为生活在云南昆明石林的彝族撒尼人,能歌善舞,在这片蓝天红土绿树的熏陶下,极易被生命的勃发而感动。他选择了精雕细刻的版画为主要艺术创作手段,用刀一点一点在木板上尽力去接近天然的雕琢,冲刻出那些自然中淳朴的民族、厚实的红土、悠悠的白云、离离的植物……他表示:“云南的阳光炽热,色彩明丽,我的版画采用云南独创的绝版木刻形式,一遍遍印上时光的印迹,色彩饱和度较高,应用原色及间色搭配,对比强烈,坦率斑斓,呈现出生活在这片热土的云南少数民族自然、生态的艺术观和对生命的热爱。”


(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自然万物自有其生长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昆明世博园将这一自然规律融入园林园艺中,为城市里留下了一个空间,让人们可以回味生活的本源。在创作过程中,毕海强会到世博园去用速写记录那些奇花异草,这是世博园给他创作灵感的一份礼物。



中外交流互通的“船舶”

油画是毕海强的另一种创作手段,它作为一种舶来品,经过近百余年在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已经成为与国画一样并重的艺术形式,这与园林园艺的交流一样,体现出我国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胸襟。毕海强的油画作品,吸收了中国宋画观照自然的传统,以色彩通透、层层递进为特征,注重物与物、色与形的和谐,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生态文明的理念,用画笔反映出盛世时代的形象。







(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对于昆明世博园,他提到:“与其说’99世博会选择了中国云南,不如说这片乐土契合了世博的精神,世博园是这块乐土上镶嵌的一颗明珠。在昆明世博园,让人们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园林园艺精品、奇花异草,在世博园里游览,世界植物百科全书活脱脱呈现眼前;更难能可贵的是,世博园除了汇聚园艺花草外,还注入了丰富的人文色彩,我当时参加的多个各国馆日活动,都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各国民族的风土人情。如今,世博园成了昆明乃至云南人的共同记忆,让每个来过昆明的人都感受到世博会给昆明带来巨大的国际影响和综合改变。”

多元化的世界共同体

1999年,毕海强在昆明读大学,以“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春城”昆明成功举办,让毕海强有机会参与到城区主题美化墙画的绘制工作当中,据他回忆:“印象最深的是连夜赶绘螺蛳湾河边的墙画长卷,昆明世博园让还是学生的我们有很好的艺术实践机会。”

世博园作为一个以园林园艺为主题的景区,以绿色和谐发展为灵魂,与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卉市场要遥相呼应,向世界传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生的精神理念。

对于世博园今后的发展,毕海强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和教师提出了一些想法:“我希望新世博园的各园艺专题展园等能形成多个绘画写生基地,各场馆、科技馆满足高校艺术类师生环境设计、摄影采风、建筑学考察的各种专业方面需求 ,让全省甚至全国的美术专业学生都能到世博园来写生、做展览,让这些活动为昆明增添多样的人文景观。世博园定会逐渐成为云南省的艺术教育基地。同时感谢新世博园对艺术家的关注,给了大家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蒋佶伯:醉心草木、寄情自然

蒋佶伯

◆ 2004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班;

◆ 200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绘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 201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花鸟画方向,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于孔六庆先生;

◆ 中国画教师;

◆ 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

◆ 作品先后参加了江苏省、浙江省、云南省省级以上的展览10余次,其中作品《故园春花梦蝶舞》入选《浙江省第六届花鸟画展》《蕉潮无声潜春意》入选“第二届全国‘徐悲鸿奖’中国画展”、作品《夏日》在云南省美协举办的《纸理与色度—2017年云南现代重彩画展》中获创作奖;教学比赛获得云南省级三等奖、校级一等奖。主持云南省级课题2项,校级一流课程1项,指导学生获奖多项。

自然写意的唯美之风

家乡云南是花鸟的天堂,蒋佶伯自小生长于此,大自然中的一丛枯藤、一片绿叶、一株野草、一朵不知名的小花、虫儿和鸟雀等都对她有着一种莫名的感召力,因此她选择了用工笔花鸟画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写生是我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我在崇尚宋人花鸟那种对于生命的珍爱、格物精微、严谨法度的同时,元人尚趣的意境、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却也成了我作品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因学习及生长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有长期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受到江南文化熏陶的清新淡雅的唯美之风;又有受家乡云南环境影响的色彩斑斓的重彩系列作品。”



(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无论是宋人花鸟还是元代花鸟,又或者是蒋佶伯的花鸟画创作,都源于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生命的关注,通过艺术家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对生命的敬畏与珍爱、对世界的感知和生活的体验,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

蒋佶伯认为昆明世博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一个具有云南特色,将人文与艺术融入到自然景观中的大观园。自1999年5月1日以来,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成为了云南的城市地标。世博园较好的体现了云南植物王国的特点,是花鸟画写生的天堂,置身于世博园中宛如仙境,可以与花草树木、鸟儿鱼虫同呼吸共命运,从小草的发芽到完全长成、蝶儿的蜕变来悉心感悟生命之美。









(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对于改造后的世博园,她说道:“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世博园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园林景观都很好的体现了传统的‘天然合一’观。特别是当下我们接触的都是充满现代感的东西、脱离了自然,心中更多的是焦躁、是竞争、是不断的欲望,所以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更加渴望回归自然,当你走进世博园后会让人有身处园中回归大自然、心灵得到释放的无限轻松、愉悦之感。”

芬芳园林的异域风情

昆明世博园规模比较大,使游客将天下园艺尽收眼底之余领略芬芳异域风情;此外它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和景观价值,整个世博园充分表现了山、林、水、建筑融于一体的意境,如苏州园的中国传统江南园林设计风格,在布局上以自然式为主、一步一景观,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使观者在欣赏美的同时,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世博园做到了愉悦人的同时传递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同时,世博园很好地推动了“与自然共新生”的发展观,为呼吁人类共同构筑美好家园探索出一条路子,它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了建筑设计、园林景观的各个角落,使艺术与自然完美结合;让游客参与到其中,使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很难有机会去感受、参与、融入大自然,世博园开展以人文艺术为引领与自然亲近相结合的体验活动,能够更好地帮助市民了解和融入自然,更好地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对于昆明世博园的未来发展,蒋佶伯建议以世博园为载体,多举办与之相关的主题绘画活动,特别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省内、国内外艺术家共同参与,使世博园成为活态化的艺术殿堂。

文旅头条融媒体实习记者 赵雨晨  文

见习编辑 沈梦玲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