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大理】白族甲马:传统民间艺术的新表达


甲马,又称“纸马”“神纸”,是一种民间木刻版画艺术,是中国民间祭祀财神、月神、灶神、寿星等神祇时所用的物品。在大理上关村,有户张姓人家,世代守护着甲马。到张春政这里,已经是第八代了……

张春政的甲马世界

张春政是个妥妥的90后,他说:“我父亲张瑞龙是白族甲马省级传承人,从小就看他在做甲马,很多人还不知道甲马是什么的时候,我就知道了甲马的种类、用途、制做方法等,算是很早就接受父辈的熏陶了。”

20岁时,他正式跟父亲拿起刻刀,学起了刻板。他笑着说:“一转眼,就已经做这行十多年了!”

他说,做甲马是一个可以令人静心的过程,只有拿起刻刀,他才能“静”下来。

张春政缓缓说着甲马版画的制作过程:“一般是先将文字和图案用反笔写在木板上,但现在为了防止图案出错浪费木板,也会先把图案画在纸上再反贴在木板上;然后进行精细雕刻,刻一块版画一般需要一至两天的时间;最后将刷好颜料的文字和图案套印在手工纸上就完成了。”

近年来,大理州开展了很多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张春政说,每周五他也会去学校教小孩子们学习甲马版画,“这是一种民间绘画艺术,‘自家’的东西得把它做好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要从娃娃抓起。”张春政笑着说。

“非遗+旅游” 让甲马重新焕发生机

对于传承这项技艺,张春政探索出了甲马焕发生机与活力的一条路。

以旅行社为依托,把甲马体验加入旅游行程。大理过去有很多做这行的人都另谋出路去了,做甲马的人越来越少。张春政感慨地说:“再这样下去,甲马就消失了。把甲马和旅游结合起来,很多游客都会觉得甲马体验很有意思,慢慢地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甲马,再到他们会主动来学习,甲马不就‘活’起来了吗!”

传习馆做载体,体验式受欢迎。张家的甲马传习馆位于上关村,现存1000多块甲马板,其中有600多块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古老刻板。在大理古城书理图书馆内,他也开了一家工作室,很多对甲马感兴趣的客人会来体验甲马文化、私人定制一些甲马等。

前来传习馆体验甲马版画的唐女士说:“做甲马版画就像是以前的雕版印刷术,做好了一个下次再用就可以直接复刻了,感觉很神奇。刻甲马是一件需要意志力的事情,这是一次很不一样的体验!”

“非遗+文创” 彰显文化范儿

近年来,张家通过甲马传习所,将旅游与甲马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甲马的文创产品,也有效推进了甲马的传承和推广。

小巧玲珑的冰箱贴,把财神、喜神等印在手机壳、T恤、书签上……


他还将大理、甲马与瓦猫相结合,做出了一只独特的甲马——瓦猫。

张春政表示,现在有关甲马的文创周边大概有十多种,也还在坚持推出更多的甲马文创,希望有更多人喜欢甲马。


关于甲马 知道多一点

清虞兆湰《天香楼偶得•马字寓用》中有:“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彩色,而祭祀之,祀毕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佛之所凭依,似乎马也。”清赵翼《陔余丛考》也有相关记载:“昔时画神像于纸,皆有乘骑之用,故曰纸马。”

甲马版画种类繁多,神祠鬼灵、飞禽走兽、自然山川、建筑交通等近千种图案,是珍贵的民间美术遗产。2017年6月,甲马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理地区使用“甲马”的主要有白、汉、彝等民族,甲马上印着的是当地人信仰的一切神灵,除了传统熟知的儒释道诸神外,还有源于白族神话传说的“本主神”,以及围绕人们生产生活的大大小小的守护神。

到现在,雕刻的甲马版画不再被局限,“万物皆可刻”也是适应时代潮流的一种方式。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林燕 文

林燕 受访者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