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理行——雀山弩手

一段曲折的山路

对于在乎终点的人来说

是充满疲惫的

山区高寒 少有人烟

散不开的浓雾下

却藏着一颗无比纯净的心灵

他 是英勇的彝族弩手

更是雀山伟大的守望者

千百年前,中原狼烟四起,弩作为一种远程的兵器,和士兵们一起征战,试图结束这场纷扰的战争。据考古验证,弩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在使用,相比弓箭,弩具有更远的射程和更强的杀伤力,在《孙子兵法》中被列为一项重要的作战物资。

兵戎相见,成败转眼如秋,如今射弩已变成了一项民间的体育活动,在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漾江镇的雀山,是漾濞县海拔最高、气温最低的地方,山区常年有雨,总有雾气笼罩在这里。陆学华是雀山小学的校长,其实除了学生外,全校教职工也只有他一个人而已。弩对于彝族来说,是抵御外敌的武器,也是狩猎的工具,学会射弩对于陆学华来说,是从祖辈基因里遗传到的一种本能。

射手往往自己制作弩箭,笔直的竹子是最好材料。每支箭在重量上会存在细微偏差,精准与否取决于弩手对于飞行轨迹的预先感知。在箭头上开槽是以前彝族作战和打猎时的习惯,槽内能携带致命的毒药,弩击发无声,人或鸟兽一旦中箭,在被创伤的同时还会中毒,正所谓"见血封喉"。

弩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臂、弓、机。“臂”一般为木制;“弓”横于臂前部;“机”装在臂偏后的地方。弩是中国古代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它是利用人在拉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力量,以瞬间爆发的形式将箭弹射出去,这说明在当时人类已经具备了利用机械储存力量的意识。

陆学华曾经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的金奖得主,由于这十多年间一直忙于教学,弩上的弦也就一直再没被拉开过。

射手在射击前要做准备工作,包括拉弦和置箭。射弩的姿势分为跪姿和立姿,一般来说,使用跪姿会有更好的稳定效果。瞄准时,应集中主要精力于准星与缺口的平正关系上。如果集中主要精力于准星与目标上,就会忽略准星与缺口的平正关系,使射箭产生偏差。陆学华调整呼吸,平稳的持弩,这是整个射弩过程中最难掌握的技术环节。

扣下扳机,弦脱钩,弓上储存的大量势能瞬间转化为动能,将箭高速弹出。即便在摄影机的高速模式下放慢十倍速度也难以捕捉,此时想靠肉眼观测变成了妄想。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每一支穿透靶心的箭,都在给出肯定的答案。

雀山小学的孩子们大多是彝族和傈僳族,陆学华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听得懂,他在课堂上要不停的切换语言,使用“三语教学”,即彝族话、傈僳话和汉语。他本有机会走出山区,去到更平坦辽阔的地方,但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他面前,如果他一旦离开,这些孩子就会永远失去读书的机会。

孩子们稚气纯真的脸,让陆学华下定了坚守的决心,一人一校,并且这一守,就是二十年。

一段曲折的山路,对于在乎终点的人来说,是充满疲惫的。山区高寒,少有人烟,在散不开的浓雾下,却藏着一颗无比纯净的心灵。

他,是英勇的彝族弩手,更是雀山伟大的守望者!


来源 大理非遗、“樂字号”微信公众号

责编 杨    奥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