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旅游民宿、夜间消费聚集区、金牌导游、乡村文旅能人、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近期,一系列由国家文旅部、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经过公示期正式公布的“国字号”品牌、人物、企业不断发布,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这期间,美丽的七彩云南频频出现在相关的榜单中,十分惹眼。
云南在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频频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旅企业或个人,他们不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为云南文旅产业的美好明天不懈奋斗;列榜“国字号”是给予奔跑在奋进路上的他们最高的嘉奖。相信,在“国字号”的激励下,他们将为云南文旅产业的发展赢得更大的荣光。即日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文旅头条融媒体矩阵共同推出“力挺云南文旅‘国字号’”系列报道,一同聆听这些“国字号”背后的好故事、好声音,传递云南文旅正能量。
今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其中,云南3地入选,分别是:保山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是对当地文化和旅游消费经验模式的肯定,也将激发当地积极培育新业态,探索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长效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保山:依托“三大世界级资源” 打造文旅放心消费标杆
早上吃上一碗稀豆粉,白天走进滇西抗战博物馆,或游走于宛若巨大历史博物馆的小城,感受滇西慢时光,夜间在蒸腾的热气里享受温泉的浸润。来到保山,很多人会选择这样度过一天。
随着旅游设施的逐步完善,文旅与农业、体育等跨界融合,保山市成为人们对七彩云南向往的新兴目的地,不同的消费体验满足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需求。
在这里,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与休闲文化、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辉映、蓬勃发展。九十九座火山,八十八处温泉,世界罕见的火山地热共存于此。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保山市培育发展体育健康运动俱乐部、生物保健、温泉疗养等康养产业,成为当地旅游消费的主流。
近年来,围绕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目标,保山市在打造青华海、五洲国际广场、茶韵公园等夜间消费场所的同时,支持地摊经济发展,开展夜购、夜娱、夜食等夜间消费服务,打造具有创新引领作用和独具保山特色的夜间经济地标商圈,推出《梦幻腾冲》《挑箕乐》、永州皮影等一批夜间精品剧场,丰富夜间游乐,促进夜间经济消费不断增长。
为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保山市积极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目前,全市A级景区达79个,位居全省第一;旅游厕所550多座,位居全省第一;餐饮住宿购物场所逐渐丰富,促进“旅游+”文化、农业、工业的不断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完善旅游消费产品体系的同时,保山市积极加快智慧旅游建设进程,提升文旅行业金融消费的便捷度,扩大中文、英文语言交流服务面,营造国际旅游消费环境。
未来,保山市还将依托世界高黎贡山、世界地热温泉博物馆、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三大世界级资源”,持续丰富文化和旅游消费供给,优化消费环境,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体制机制,努力将保山市建设成为世界康养首选地、全季度假消费体验地、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文旅放心消费标杆地。
普洱:立足资源禀赋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胜地
普洱,一个如同一壶氤氲淡雅的茶、又如同一杯醇香四溢的咖啡的地方。随着“天赐普洱”的旅游名片声名远播,来这里走进原生态茶林、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和边地风情的人络绎不绝。
立足生态资源和边境少数民族文化,普洱打造了茶马古道文化、普洱茶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生态体验等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这个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源头,先后荣登“2020年度中国康养旅游目的地案例”和“中国康养城市50强”榜单,生态康养旅游的名气更加显著。
为进一步丰富普洱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普洱市将结合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普洱现场办公会为普洱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生态旅游胜地”的三个定位目标,积极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和水平,推动普洱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普洱旅游文化事业短板,普洱市将补齐市场秩序、交通、服务、品牌等方面的短板,强力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无理由退货”旅游革命“三部曲”,全面提升普洱旅游的层次、档次和水平。同时,通过引导培育开发一批“农庄游”“采摘游”等定向线路,探索推出一批“探秘游”“禅修游”等新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一批集红色旅游、森林康养、科研游学、运动探险、农事体验、智慧自驾等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新业态特色产品。围绕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高端民宿、高端旅游产品,用好、用足普洱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将普洱一流的资源转化为一流的产品、形成一流的产业、成为一流的品牌。提质升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宾弄赛嗨》等精品力作,加快推出《盟誓》《新芦笙恋歌》等民族特色演艺作品,支持澜沧老达保、孟连贺哈布梵等演艺主体,加速市场化运作和文艺创作步伐,打造普洱文旅演艺主选“菜单”,丰富旅游产品文化体验。
依托“一条线”——北回归线、“一条江”——澜沧江、“一座山”——景迈山、“一片叶”——普洱茶、“一颗豆”——普洱咖啡豆等生态资源优势,推动普洱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转变,打造国际生态旅游胜地。
西双版纳:以消费试点为契机 助推世界旅游名城建设
西双版纳州是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州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西双版纳打卡璀璨星光夜市,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下做一次全身SPA,探秘神奇的热带雨林,与亚洲象来一次近距离接触,在傣寨中体验边境的傣族生活。
旅游体验丰富多样的同时,西双版纳文化和旅游消费水平也在提升。2020年,西双版纳州人均GDP为46619元,排名全省第7位,西双版纳州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629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3.8%。同年,过夜游游客在西双版纳人均每天花费921.73元/人/天,一日游游客人均每天花费535.07元/人/天。2020年西双版纳州文旅产业增加值106.43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7.60%。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15.12亿元,占GDP比重2.5%;旅游业增加值预计91.31亿元,占GDP比重15.1%。
《傣秀》《澜沧江·湄公河篝火晚会》《金孔雀之夜·勐巴拉娜西》《多歌・水》歌舞篝火晚会等一批高水准、高规格的旅游演艺产品,向一批又一批游客讲述西双版纳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泼水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旅游经济市场红火,创造全年游客接待的高潮。数据显示,2019年泼水节期间,西双版纳接待国内外游客103.4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23亿元。
和旅游收入同步增加的,是当地文化和旅游服务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数量,为西双版纳州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打造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州有34个非遗保护传习所(基地),有12个国家级、10个省级、34个州级非遗保护项目,有9个国家级、46个省级、174个州级非遗传承人,项目传承人数位居全省中上游并保持逐年增加。截至2020年年底,西双版纳州共有群众文化机构210家左右,平均每个县(市)拥有文化机构70家;全州共建成1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个旅游强县、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特色旅游城市、1个省级特色小镇、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8个旅游名村、18个A级旅游景区。全州成规模文旅企业有23家,县均6家企业左右。
继往开来,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后,西双版纳还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对照高标准、高要求,持续加大文化和旅游消费补短板工作,持续推进文化旅游消费高质量发展,以此助推西双版纳州世界旅游名城建设,进一步擦亮西双版纳州旅游的金字招牌。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娅娟 文江蕊先 图部分图片由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提供责编 童文文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