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小城建水,古称临安。唐南诏时筑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隶属于通海都督府。
(航拍视角下的建水古城)
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阿白部,元时设建水州,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
(古城夜色)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三箭之地一寺,五箭之地一庙,七箭之地一井。在历经十二个世纪的风霜中,保存有五十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古城一角)
矗立于古城临安路东端的朝阳楼,守望了建水六百余年的风云变幻,坐看沧海桑田,岁月枯荣。
(朝阳楼夜景)
朝阳楼建筑风格是元朝建筑与明朝建筑的结合体,整体建筑没用一颗铁钉固定,全部用榫铆扣固。
宋代诗人梅尧臣《野鸽》中的“谁借风铃响,朝夕声不休”美句,是对朝阳楼最好的诠释。
(朱家花园水上戏台)
位于古城中心的朱家花园,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建筑。
整座建筑坐南朝北,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门中有门,院中有院,享有滇南“大观园”的美誉。
(文庙一角 刘迪 摄)
七百余年前,建水文庙开始传承儒家文化,让“文献名邦 滇南邹鲁”称号在华夏大地声名鹊起。
(文庙洙泗渊源坊)
叩问初心,来到文庙,开启一场心灵洗礼之旅。徘徊过九米高的“太和元气”坊,漫步过四十五亩之广、钓鳌亭如仙岛浮于水面的泮池,穿行过龙、象、狮、麟雕塑个个栩栩如生的“洙泗渊源”坊,聆听过萦绕杏坛百年的传道授业解惑声。
(临安府衙中轴线)
学政考棚,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临半榜”(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占了半数,故称“临半榜”)的产生。
(老宅 李俊敏 摄)
画栋丹楹,华而不奢,层层递进,建水文庙是研究中国西南古代科举制度的绝好实物遗存。遥想当年,多少学子,从这里开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之门。
(西门大板井)
一千年的守望,因古井而有灵性。没有哪一座古城像建水一样,拥有数百口古井。这些古井隐藏在古城街边巷尾,犹如深扎在古城土壤里的一丛丛根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建水人。
(新井)
建水古井不仅数量众多,形状更是奇异,可谓是“古井博物馆”。既有单眼井,也有二眼、三眼、四眼相连并存的,甚至还有十二眼井,与古城老街、老巷、老宅交相辉映。
(天君庙正门看临安老街)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自己的一种方式活着,是树下闲谈、把玩紫陶、吃烧豆腐。步移影迁,熙来攘往;慢慢悠悠,任云卷云舒。
(古城临安路)
漫步古城,感受岁月与历史的沉淀,看着人来人往,或许这就是时光最好的印记。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田维星 陶江 文
田维星 江蕊先 红河文旅 图
编辑 沈艺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