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丨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见成效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李娇蓉 文)“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开展以来,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州有关“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的部署要求,迅速行动,引导各类专家人才投身乡村一线,在摸清家底上下功夫、在服务帮扶上出实招、在示范带动上做文章,写好田间地头论文,用真情写好乡村振兴答卷,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为推动全州“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落实落地积极注入文旅力量,作出文旅贡献。

高位推动,实行“一条线”管理

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万名人才兴万村”工作,一是成立了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并建立专家微信工作群,实行“一条线”管理,搭建专家人才“晒工作、比成绩、讲经验”的平台,形成互学互鉴、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竞争环境”,及时总结专家人才挂钩联系服务基层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多形式、多渠道做好宣传报道,营造重才尊才敬才的浓厚氛围,使专家人才有作为、有地位、有荣誉。

二是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议,认真学习了文山州委组织部关于印发《文山州关于“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山州委组织部关于选派“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州级专家服务团的通知》2个文件精神,29名专家人才将7、8月的服务情况逐一进行交流,凝聚工作共识,明确工作重点。

三是形成专家“一人一档”管理模式,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动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在微信群内建小程序,形成每位专家人才服务次数、服务天数、服务内容、图片、帮扶方联系方式一览表,实时显示服务情况。目前,州文化和旅游系统共选派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9名,实地指导94天,实地服务59次,电话、微信服务101次。

利用文旅资源,采用“网格化”服务

一是创新“专家组团联系帮扶+专家定点帮扶”的服务方式,将“单打独斗”的服务模式有效整合,形成“抱团取暖”的多智囊服务模式。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专家进行组团帮扶,优先服务条件较为成熟的村,若还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将情况发到专家微信群内,集思广益。州文化馆馆长岳超到广南县八宝镇河野村开展服务时发现存在需要旅游规划的问题,立即寻求州文旅局产业发展开发科白雪飞专家帮助做旅游规划。

二是根据系统职能特点,实行柔性化网格管理,把文化和旅游的专家以县为单位分组,按照服务年限为2年的要求,原则上2人一组,优先服务条件较为成熟的村,条件较不成熟的村主要采取以电话、微信为主的线上服务方式,积极主动沟通需求;主要开展旅游规划、文化辅导、非遗项目挖掘、文物保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把需要发展产业或项目投资的问题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协调解决。例如:今年11月,州非遗中心何丹丹专家退休,州非遗中心主任谢家鹏主动对接,承担两个村的帮扶工作。

严格工作纪律,以小切口为突破做出实效

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引导本系统29名各类专家人才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脉、信息和资源优势,分别下沉到结对服务的29个行政村一线,通过实地走访,认真研判,把服务内容摸清弄实,理清思路,明确帮扶方向。截至目前,全系统29名选派专家已通过座谈交流、实地指导等方式全部到所服务村开展第一次帮扶服务,了解到29个村内的情况及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共35个。


2021年6月以来,州文化馆副馆长李文聪针对马洒村侬人古乐提升打造工作需求,针对性地对侬人古乐开展了历史沿革调查、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分析,并帮助协调工作持续推进。截止目前,李文聪共先后进村开展指导帮扶工作26天(不含电话帮扶次数),协调帮扶资金5万余元,收集马洒洞经音乐和壮族民间音乐音频资料100余分钟,录制视频资料80余分钟,收集整理乐谱7首,组织排练50余场次,服务1000余人(次)。

下一步,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将持续加强专家与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单位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也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对接寻求帮助,切实推动“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抓实见效。

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