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彩荣:从《真理之光》感悟思想的伟力

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真理之光》,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杨正权研究员的最新力作,是作者学习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理论创新创造史。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透过《真理之光》的“高扬旗帜”“百年辉煌”“擘画云南”“理论强党”“政治保证”五个板块的50万文字,能够感悟到作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怀以及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而作者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则让人更多地感悟到的是思想的伟力,这种思想的伟力穿透我们党的百年苦难辉煌,贯通百年大党的理论和实践。

谈四点感悟:

透过《真理之光》,感悟到思想的伟力就在于指明了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

任何一个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任何一个思想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人类所处的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人类在解决这些难题的时候,遇到了空前的困境,或者说人类的实践频频失败了。马克思说过:“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在马克思之前,曾经出现过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经济学说中有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在哲学领域出现过数不胜数的哲学家,但都未能“指明正确的道路”。

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国家,出现了新的历史现象,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弊端不断暴露而且经济危机不断发生、工人运动不断兴起,原有的各种理论已经不能回答这个时代遇到的问题,迫切要求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诞生和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吸收和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造了新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的伟力就在于科学揭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规律。《真理之光》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散发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文字,思考的是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安宁,思考的是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实质上也就是人类解放的问题。

透过《真理之光》,感悟到思想的伟力就在于指导了人类解放的重大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这一科学的理论怎样才能指导实践并推动实践呢?这一贡献应该归功于列宁,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变成了革命实践、理论本身变得更为彻底。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心从西往东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极其尖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大大激化。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和突出,无产阶级开始觉醒,工人运动开始兴起。国际国内矛盾交集,俄国成为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历史向俄国人民提出了非常革命的任务,然而革命任务需要革命理论。

然而,人们要找到一个科学的理论是何其的艰难。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说:“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经受了失望,进行了验证,参照了欧洲的经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列宁在理论上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在实践方面,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第一次建立起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列宁总结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思想的伟力,没有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真正解放。《真理之光》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高谈阔论,杜绝空谈。作者通过深悟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思考的是如何用科学理论来改变贫穷落后,来激发共产党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来凝聚实现美好远景的磅礴力量。这是理论的终极力量。

透过《真理之光》,感悟到思想的伟力就在于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中国社会,总体上未能走出历史周期率的王朝更替。辛亥革命打破了这种周期率,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专制制度,然而旧的制度推翻后,中国向何处去?辛亥革命没有找到答案。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

在国家内忧外患和民族危急时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声炮响,最大的意义,便是唤醒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唤醒了沉睡中的东方雄狮。这就是毛泽东说的,“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到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理论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从诞生起就拥有“自己的精神武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了自己,拥有了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在实践方面,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党自身的建设。如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是真理的伟大力量的展现,并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在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奋斗,在理论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理论之光》中的文字,特别是《高扬旗帜》系列文章,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不仅告诉我们理论力量转换为实践力量的重要性和艰难性。从中也能深刻感悟到作者把马列经典作家们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语言的艰难过程,这样也就更加凸显了今天我们强调的理论武装、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透过《真理之光》,感悟到思想的伟力就在于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

回望百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滋养了党的初心,引领了党的使命。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成果,解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民主革命时期,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实现什么样的革命、怎样革命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阐明并指导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围绕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胜利,大步迈向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理论之光》立足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指导宣传思想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导我们党的铸魂育人工作,其指向就是实现伟大梦想,就是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翻阅完《理论之光》,不免让人想起北宋张载所说的那句旷世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想,这就是《理论之光》的价值所在,也是作者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的人生追求。

最后,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份厚重的著作,同时也表示对作者由衷的敬佩!

作者: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鲁彩荣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