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嘉:增光添彩 激情担当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需要研究的问题多。”其中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就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此前,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同时,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些一以贯之的重要要求的角度,阅读杨正权同志的新著《理论之光》,会有多方面的收获和启示。其中有两点最为明显而突出。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自觉为党的创新理论增光添彩。这部专著以《理论之光》为名,是基于“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实践。理论是思想的火炬,是历史的光芒,是黑夜的灯塔,是前进的动力。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一个国家要铸就发展辉煌,一个政党要挺立历史潮头,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创新,一刻也离不开思想的指引,一刻也离不开理论之光的照耀”;是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理论之光,是照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专著呈现的,全为作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深入学习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文章。这些文章并不是为开展某个课题研究而撰写,也非于一时一地成文,而是作者在多年从事社科研究、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理论武装工作的实践中,聚焦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展开的一系列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伟大成就激发形成的。不少篇章,是研究思考、撰写刊发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伟大抗疫精神的关键时刻;是研究思考、撰写刊发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形成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伟大进程中;是研究思考、撰写刊发于云岭高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谱写好壮丽辉煌的中国梦云南篇章的奋进行动中。这些文章一以贯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所追求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如果这样的研究方法、工作方法和目标追求,能在《理论之光》的读者中,得到广泛的实践运用,作者所期望自己的这部汇聚之作,“能对全国社科理论界和战斗在一线的各族干部群众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有所裨益、有所帮助”,就不难达成且将产生持续的影响和作用,就能形成为党的创新理论增光添彩的强大合力,共同让照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党的创新理论灯塔更加光芒万丈。

倾心、倾情、倾力,努力让思想理论之文实现“时度效”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虽然作者在本书的前言中,说所辑集的文章,只是自己学习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但无论是在文章发表的当时,还是于现在汇集成书的当下,阅读这些文章,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就是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准确把握时、度、效的倾心倾情倾力之作,绝非一般心得体会可比。作者虽然从事社科研究、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理论武装工作已是年深日久,始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严谨理性思考,但是研究、思考、撰写这些文章时,始终是从履行好社科研究者责任担当出发,自觉践行古来文章大家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让自己的文章既有社科研究者“冷眼向洋看世界”的理性,又总有“热风吹雨洒江天”的豪情激情。这些文章,都是在以学养不断夯实“四个自信”的基础上,看准看清党团结领导人民奋斗的历程,是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史诗的伟大历程,我们当下所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大踏步赶在世界发展前列,产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伟大时代,因而总是能够及时适时响应时代所需,满怀激情倾心成文,及时发声,以标题简明、观点鲜明、论说分明,以及对时、度、效的良好把握和统一,解决了理论文章容易出现的“质而无文,其行不远。文而无质,其行不久”的问题。这样的为党的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增光添彩、促进学习理解、掌握运用的力作,无论是编发于传统媒体的报刊上,还是在网络新媒体上,关注度、阅读量、点击率不断攀升,也就在情理之中。

《人民日报》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撰写的社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中说:“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一定要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但愿更多的读者,能从《理论之光》中,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得到多方面的启示启迪,不断以“凌云笔”书写适宜当今各类媒体传播的思想理论精品力作,把促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作为新征程上共同的答卷。

作者:云南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耿嘉 文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