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大理之问”】剑川县立足“活化美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大理州文旅系统结合工作实际,守正创新、持续奋斗,群策群力、久久为功,积极开展“大理之问”大讨论活动暨作风整治活动,努力实现全州文旅系统干部队伍有新面貌、产业培植有新进展、重点工作有新突破,以“大理之问”积极推动全州文旅产业的“大理之变”。为此,大理文旅融媒体中心特推出 “文旅大理之问”系列报道。

——编者按

剑川县严格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永续性等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基本原则,扎扎实实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工作,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样板,剑川古城逐步活起来、美起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规划引领,完善体制机制。2003年1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剑川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剑川县人民政府随即编制了《剑川古城保护规划》并颁布施行。2021年3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剑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近年来,剑川县先后组建和成立剑川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剑川县古城镇村保护管理办公室、剑川古城保护提升指挥部,推动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工作。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为主线,配套制定了可操作的政策文件,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提供技术和法律支撑。

挂牌保护,强化测绘建档。2021年1月剑川古城街区、西门外街街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剑川县及时进行挂牌保护。2001年以来,挂牌保护91处明清古建筑,分两批公布了历史建筑125个并进行挂牌保护,全面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志、记录档案和保护管理机构的“四有”工作。2020年2月,完成剑川古城、沙溪镇现状历史建筑基础三维数据采集与建模项目,建立了剑川“数字古城”三维展示平台,实现互动式全景展示。

修旧如旧,保留历史风貌。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先后投入古城保护修复资金达2.84亿元。实施古城市网入地、古城水系和智慧消防等基础设施工程,修复了古城东西南北等各主要街道、巷道、伽蓝桥、西门外桥、文魁牌坊、进士牌坊等古建筑,修复西门街、景风阁古建筑群和9个明代院落,修缮原县委办公片区的5个名人故居、余庆宫门楼和政府老礼堂等古旧建筑。

国际理念,做好保护修复。沙溪寺登街入选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后,县人民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搭建起合作平台,先后实施一、二、三、四期沙溪复兴工程,使一大批重要古旧建筑和文化遗产得到了及时修复保护并重放光彩。沙溪复兴工程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世界遗产遗址脱贫的可持续实践”项目框架内的示范案例,并获得2004年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杰出成就奖、200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16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9年代表云南省申报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

活化利用,展现最大价值。推进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建设,以剑川县修复的18个古院落为载体,总展陈面积2.5万平方米,今年底可以建设完成。做实古旧建筑活化利用,推出张伯简纪念馆、周钟岳故居、赵式铭故居等一批优秀的历史文化保护精品项目;将余庆宫与剑川白曲的传承展示相结合,打造剑川白曲技艺传承展示馆;将李瑞棻宅院打造成剑川大木作、木雕精品的传承展示和销售平台;将都司宅院利用为中央美院驻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立14个传习所和1个剑川白曲综合传习中心。

以人为本,凝聚强大合力。在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和节庆活动期间,开展送展览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提升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引导全民参与共同保护;出台《剑川古城古民居保护修复补助办法》,实施完成古城2620户古居民保护修复,开展特色客栈建设,建成国家五星级客栈15户、省级四星级客栈39户;印发《剑川县园林庭院创建评选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评定“园林庭院”2批160家。

来源 剑川县融媒体中心

图 邓斌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