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
《关于开展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
将云南洱海流域等18个流域
作为试点
试点期限为3年(2022年至2024年)
《通知》要求各试点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和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政策协同、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系统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探索形成一批适应不同类型流域的治理与发展模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薛振平 摄)
下一步
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大理州政府
围绕“探索提升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有效路径
为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提供示范”的主要任务
抓紧制定
《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试点实施方案》
细化明确各项工作任务
切实抓好推动落实
促进洱海流域
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是洱海?
洱海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
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
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洱海风光 张成 摄)
近年来
云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
不忘“让洱海水更干净、更清澈”的初心使命
开启洱海保护“抢救模式”
组建一线指挥部
派驻一线工作队
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
(张成 摄)
集中一切力量
采取一切措施
累计投入资金339亿元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
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推动洱海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资料图)
“十三五”期间,洱海水环境治理稳步推进,入湖污染负荷明显削减,洱海水质总体保持优良水平;水生态修复取得积极进展,草、藻、鱼、鸟等动植物的种群和结构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稳定向好,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净增70%,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水资源保障总体稳定,2020年底洱海水位1965.68米,为近五年最高水位。
(张成 摄)
推进系统治湖、科学治湖
依法治湖、全民治湖
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了
从“一湖之治”
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
形成“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
并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洱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大理州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走出了一条
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张成 摄)
建设洱海生态廊道
在洱滨村、下末村可以看到
一条数米宽的柏油路从村边切过去
路的另一边就是洱海
路基下以前是民房的房基
如今变成各种管廊线路
生态廊道拦截污水、减少污染物排放
恢复湖滨生物多样性
让湖区面积扩大了10公顷
(章鹍 摄)
如今
苍山洱海间的一条生态廊道
成为大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旅游景点
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资料图)
洱海生态廊道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实施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简称“洱海生态廊道”)是大理市生态可持续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洱海水生态系统抢救模式下的重要举措。
洱海生态廊道项目包括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生态廊道建设、生态搬迁、管网完善、科研试验地建设五大建设工程。
项目于2018年3月启动,2018年12月31号完成了1806户生态搬迁。2019年完成了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红线”范围内9760亩土地流转和52公里洱海生态廊道主体工程建设。
(资料图)
游客在这里骑行观光,或散步闲聊,或拍照留影,享受着“绿色屏障”带来的美景与惬意,重新解锁了在大理幸福生活的新方式。
(资料图)
洱海清、大理兴
被视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
终于重现
随波荡漾、灿若繁星
如今的大理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环境更优美
(资料图)
在大理市古生村的一处洱海之滨
洱海碧波翻涌,浪漫无边
一块大青石静静矗立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几个大字
在太阳下熠熠生辉
来源 云南发布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