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思诚:保护利用好文化典籍 让读者与古籍更好地相遇

翠湖西畔、钱局街头,云南省图书馆历经了百年沧桑,守护着文化珍宝。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也设立于此。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计思诚表示,近年来,省图书馆突出地方特色,推进古籍保护利用,大批珍贵古籍得到抢救修复、保护利用。未来,省图书馆(暨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将继续指导保护好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优秀文化典籍,做好珍贵古籍的开发利用工作,让读者与古籍更好地相遇。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 计思诚)

摸清家底 为古籍保护利用打下基础

古籍普查是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的前提。

计思诚介绍,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投入资金实施了一系列古籍保护项目。

(藏文古籍)

截止目前,全省有44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工作,普查登记古籍3万余部353000多册(其中藏文古籍2285叶、傣文古籍677部),完成率达92%。

此外,云南在古籍普查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建立古籍分级保护制度。至第六批评审结束,共有25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少数民族古籍81部。省图书馆、省社科院图书馆、云南师大图书馆、楚雄彝族研究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图书馆被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修复后的古籍)

在古籍普查的基础上,大批珍贵古籍得到抢救、修复、保存和整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传承技艺 让古籍保护事业薪火相传

2021年,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的60多名师生成为中华古籍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志愿者到双柏县、凤庆县、西双版纳州等图书馆开展了古籍普查工作。

计思诚说:“指导志愿者开展古籍普查,虽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看到每一位志愿者投身古籍保护行列,成为古籍保护的实践者、传播者,甚至成为未来的投身者,付出再多也值得。”

古籍保护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让古籍保护事业薪火相传,除了要培养普查员,还要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导师、云南省古籍修复专家 杨利群)

杨利群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导师、云南省古籍修复专家,从事古籍修复、古书画装裱40余年,虽已退休,但仍每天在云南省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教学。

(彝文古籍修复前后对比)

2012年以来,传习所在全省范围实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修复文化志愿者在行动”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集中、远程、师带徒等以干代训的培训方式,举办培训班21期,受训人员350多人次。截止目前,全省抢救性修复彝文古籍250册,约1万4千叶;傣文古籍9册,360叶;东巴经古籍40册,491叶;藏文古籍2566叶。修复导师杨利群多次前往贵州、广西培训水书、古壮文修复,奠定了云南省民族古籍修复在全国的地位。

(傣文古籍修复前后对比)

计思诚说:“参训的少数民族学员多,一些州市县图书馆馆长、副馆长也参加培训学修复。在第四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上有11位馆长、副馆长参加培训。导师杨利群遴选出19位技艺突出的修复人员收为徒弟,其中有两位县级图书馆馆长。在19位徒弟中,已有几位徒弟修复技艺比较突出,具备独立修复重度破损古籍文献的能力,并在多期培训中协助老师杨利群开展教学工作,形成了一支30余人的古籍修复人才梯队。去年,我们馆与复旦大学图书馆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将共同开展古籍保护与研究,培养古籍保护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古籍修复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化身千百 让古籍保护成果服务社会

自2014年至今,省图书馆已将634部2567册古籍善本进行数字化加工,并在局域网“云南古籍数字图书馆”上为公众免费提供服务。

(古籍扫描)

其中,267部1262册79409拍数据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认为这批数据有地方特色,加工规范,是云南省图书馆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献。这部分资源不仅是“中华古籍资源库”的建设资源,还为“中华古籍资源库”增加了地方元素。

(古籍信息登记入库)

计思诚介绍,省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对馆藏的163种312册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用于出版《云南丛书续编》。还与红河州、保山市相关部门合作,对馆藏400余种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用于编辑出版《红河文库》《保山丛书》,充实“云南省古籍数字资源库”。

(古籍扫描后修图)

在进行数字化的基础上,省图书馆还完成了《木氏六公传》《滇南草本》等文献的影印出版,完成了《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云南省图书馆馆藏珍品图录》《云南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护国运动文献史料汇编》《云南抗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等文献的整理出版。

珍贵古籍数字化后成为高清电子书,电子书又被进一步整理出版为纸质书,珍贵古籍化身为千百种形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文献价值、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建设。

宣传普及 让读者与古籍更好地相遇

(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保护传拓研习馆)

2020年8月,以古籍修复保护传拓研习为主要内容的“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保护传拓研习馆”建立。这个研习馆利用省图书馆原有培训教室改建而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保护传拓研习馆)

开馆以来,“传承传统技艺,感知文化魅力——新春拓‘福’ 拓实幸福人生”“拓印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等活动在这里开展。市民在亲身体验古籍保护的修复技艺和传拓技艺的同时,还学习到古籍保护、党史、书法等知识,吸引了许多单位到这里开展党建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保护传拓研习馆)

计思诚说:“为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我们馆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化、常态化的古籍保护宣传推广活动。最近,在曲靖市陆良县实验性地建了我们省的第一个县级典籍博物馆。依托省图书馆宏富馆藏,以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的省级博物馆——云南省典籍博物馆正在建设。云南省典籍博物馆建成后将是云南省中华典籍文物的收藏中心,典籍文化的展示、研究、交流中心,文化教育基地和公众文化休闲中心。实现博物馆、图书馆服务的全面聚合,建设成为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实现省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新拓展,丰富翠湖博物馆群文化设施建设。”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航 文孙兵 图/视频责编 杨奥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