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大理州5个节目上榜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奖名单!


近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奖名单的通知》,经评奖委员会评审,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族宗教委审核,大理州共获得参展奖项5个,分别为:金奖1个、铜奖2个、优秀奖2个。

金奖:大理州传统性舞蹈《东山葫芦笙舞》

“家里火塘熄不得,升斗谷米堆成山,打歌场上芦笙响,跳到天亮脚不酸”,是祥云县东山彝族人对葫芦笙舞热爱的真实写照。葫芦笙舞是东山彝族人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是维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不断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文化活动需求的纽带,更是东山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户户有火塘,处处是歌场”,无论是丰收喜庆还是礼俗祭祀,也不论是稻场丫口还是田间地头,东山彝族人都会架起火塘,吹起葫芦笙,男女老幼不约而同地围着火塘,唱起山歌、跳起脚。

“芦笙一响,脚板就会跟着痒”,吹葫芦笙和跳葫芦笙舞不仅仅只是热闹和欢乐,更是节奏的呐喊、生命的延续、文化的传承。东山葫芦笙舞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非遗保护项目,其中曲目丰富、旋律优美的约有近百首。舞蹈动律轻快,以热情、奔放、变换多样为主要特征,有“平跳”“合脚”“跺脚”“甩脚”“追跑”等套路变化。表现形式多以围圆而跳,男女老少肩并着肩、手牵着手。

铜奖:大理州创新性舞蹈《耍马金花霸王鞭》

洱源白族耍马舞的马形道具用竹篾扎成,裱数层绵纸,再用有色纸剪成毛状贴于绵纸上做成不同颜色的马体,下脚边用红、绿、白等色布围边。表演时,舞者将马形道具挂至腰部,右手持马鞭在头的上方旋转。

洱源白族霸王鞭舞,身随鞭移,鞭由身动,双肩前后摆动,左右扭腰送胯,身体俯仰旋动,双脚上下踢动,随着身手和舞步的高低起落、回环往复,能够打出花样繁多的套路和阵形。霸王鞭舞有上百种套路,一个套路最少四拍,最多三十六拍,用唢呐、竹笛或三弦伴奏,舞蹈动作连贯自如,刚毅矫健,表现了女性形态的优美,形成独特的风格。舞蹈热情、开朗、豪放、潇洒,情绪高昂时,舞蹈随着音乐节奏变快,动作亦更加奔放热烈。

《耍马金花霸王鞭》由洱源白族耍马舞和洱源霸王鞭编创而成,表现了白族人民庆祝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喜乐情景。

铜奖:大理州传统性器乐《龙上天》

唢呐是白族人民十分珍爱的民间吹奏乐器,广泛应用于白族地区的生产劳动、婚丧喜庆、戏剧舞台、民俗节庆和宗教礼仪等各种场合。“洱源唢呐乐”在201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洱源县世代传承的唢呐手广泛分布于各乡镇,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唢呐“专业户”乃至“专业村”,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职业或半职业的艺术造诣较深的唢呐艺人。《龙上天》曲牌多用于春节、海灯会、绕三灵、田家乐、迎送本主等大型传统节庆中,以其明快的旋律和高亢的音调,渲染欢腾炽热的节日气氛。

优秀奖:大理州传统性声乐《柒巴嫩恩责(和谐美好生活)》

“柒巴嫩恩责”是彝族白依人语言,意思是“活在当下,创造美好生活”。无伴奏小合唱《柒巴嫩恩责》素材来源于鹤庆彝族白依人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揭示善待自然界的生物、善待别人、善待自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理和愿望。

音乐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山歌的形式表达我们的生活很美好,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物相依为伴;第二部分描写美好生活靠双手来创造,我们热爱劳动,具体劳动细节描绘中有割草割到一条蛇,然后伙伴们对此有了是“好事”和“坏事”的争议,最后一致达成“蛇是人类地球环境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继而把蛇“轻轻放回绿草丛”;第三部分描写夸萼山的白依人唱着山歌,继续美好而愉快的劳动,享受着幸福的生活,歌声飘荡在夸萼山上。

优秀奖:大理州创新性器乐《月亮街》

鹤庆甸北地区的海雁潭月亮街,是白族青年男女情感交流的地方,在这里,不知成就了多少对白族情侣。白族民乐合奏《月亮街》就是描写鹤庆甸北地区赶“月亮街”的场面。“有钱无钱月亮街上逛,月亮街街上有情义”,在鹤庆白族的传统习俗中,“月亮街”上没有等级区别、没有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平等享受自由情歌交流的权利。

《月亮街》的音乐以甸北田埂调为基本音乐素材,充分运用鹤庆甸北民间乐器小三弦、横笛、树叶的音色特点,开头就营造出月亮升起、夜鸟鸣叫、青年男女饭后穿上新衣、化好妆来赶街的画面,随后加以二胡类、阮类、扬琴、打击等乐器铺垫,进一步铺展月亮街的主题,然后采用笛子、树叶、板胡等对话形式,具体描写不同青年男女的交流细节,最后回归自由恋爱的大主题,采用合奏、齐奏的方式,升华拓展主题。

《月亮街》整体旋律以田埂调线条为主线,创作手法上运用压缩和拉伸、变奏和重复等形式,共同营造出月亮街热闹而迷人的场面,生动、活泼。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罗曼玉 整理

应安年 图

资料来源 大理州群众艺术馆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