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习近平主席在瑞士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五周年之际
(海报设计:孙瑶)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站在历史和哲学高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为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和平发展,迈向繁荣进步指明前行方向。
为世界变局引领正确方向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挑战层出不穷,世纪疫情蔓延反复,世界历史迈入新的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孤立,团结还是分裂,人类社会面临重大抉择,各国都在探索应对之道。
(2021年11月5日,人们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5年来,从写入双多边合作文件到载入联合国多项决议,从列为国际论坛主题到成为学者研究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时代脉动而丰富完善,经时间检验而常青常新,凝聚起日益广泛的国际共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曾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那场“历史性演讲”。他在一本思考后疫情时代世界走向的书中写道,经历疫情,希望各国更深刻认识到,“我们是同处一个星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拥有并且应当携手创造一个共同的美好未来”。
一种理论是否拥有超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归根到底在于能否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
(是2022年1月1日拍摄的正在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的文莱摩拉港码头。文莱摩拉港由中国和文莱合资企业——摩拉港有限公司运营。新华社发 杰弗里·黄摄)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彼此交融的时空坐标和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中国领导人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立足自身发展新实践,汲取国家治理有益经验,为推动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徐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历史使命与时代潮流的高度统一,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国气派与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彰显着推动时代的思想伟力。
为共同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环顾当下,新冠疫情警报不断,全球经济复苏脆弱曲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涌动,全球减贫成果遭遇严重侵蚀,南北鸿沟不断拉大,全球发展步履艰难。全球化何去何从?国家之间如何相处?
从达沃斯到博鳌,从服贸会到进博会,习近平主席宣布一系列扩大开放新举措,以更短的负面清单、更优的营商环境、更大力度的制度型开放,为实现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中国机遇,注入强劲动力。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宣示,中国愿同各国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速,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不断推进。从进博会、服贸会到消博会、广交会,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到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国际盛会轮番登场,开放平台越做越强,合作机制走深走实,共同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东风送暖,枝叶葳蕤。中巴经济走廊、中白工业园、科伦坡港口城、比雷埃夫斯港、汉班托塔港……一大批重点项目激荡地区繁荣发展的春水。作为习近平主席首倡建立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实践平台,8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山水卷”越画越细。
(这是2021年10月19日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郊区拍摄的中白工业园。新华社发 中白工业园供图)
“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习近平主席主张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形成国际合力,共造“发展引擎”,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为多边主义注入时代动力
在百年变局的潮涨潮落中,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全球性挑战亟需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全球治理呼唤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案。
面对国际上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逆流,习近平主席说,“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面对搞“小圈子”、挑起意识形态对抗等行径,习近平主席说,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面对全球治理遭遇的困境,习近平主席呼吁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中国坚守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多边主义注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时代动力,为风险与不确定性交织的世界增添宝贵定力和前行动力。
(这是2021年3月6日在哥伦比亚波哥大埃尔多拉多国际机场拍摄的刚刚完成卸货的科兴疫苗。新华社发 哥伦比亚总统府供图)
北京大学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张清敏认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和升华,为国际政治文明进步带来新机遇。
风云变幻,不改人间正道。沧海横流,更当奋楫前行。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演进的正确一边,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一边,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英国知名社会学家、“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认为,中国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继续为全球作出贡献。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特殊“云峰会”,也是一场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差异的真诚对话——北京时间2021年7月6日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举行。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环顾世界,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曾经甚嚣尘上,“历史终结论”鼓噪一时。然而,历史与现实证明,不顾本国国情搬照西方模式,经常上演南橘北枳的悲剧,甚至落入“依附性陷阱”。
(这是2021年6月4日,首趟从中国江苏南京至荷兰蒂尔堡的中欧班列抵达荷兰蒂尔堡。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也是一条携手同行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了文明发展新路径,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描绘了和衷共济、天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图景。
天下大同是中国人的理想追寻,和而不同是中国人的智慧胸襟。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主席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不同”与“大同”的辩证统一。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文明启迪。
面对一些人试图以“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等制造偏见仇恨,挑动意识形态对抗,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观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启迪意义的制度探索和文明实践,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叙事。
百川入海,浩浩汤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实践,促进不同文明相激相荡,互信互谅,融合贯通,必将书写人类文明新的华章。中国将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行,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 新华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